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2 14: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长河语文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2、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关于《左传》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背景介绍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0年

新郑




秦晋围郑示意图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古代姓名的由来
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
(1)以姓为氏。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3)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4)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5)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
(6)以先人名或字为姓。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7)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9)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10)以谥号为姓。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12)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第二课时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说烛之武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佚之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又…
(举例论证)
若...将...
(推理论证)
不可靠
秦伯说,乃还
晋文公——不可
不仁
不知
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1、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形容词作名词,指郑国)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灭亡)
(使…亏损)
(使….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2、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微夫人之力
3、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4、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2、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其
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
君知其难也(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指郑国)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