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22 09: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2.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之间,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INCLUDEPICTURE"教学重难点.TIF"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法:阅读讨论
课时:1课时
教具:一个水族箱
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一、复习检测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生物的生活方式、形态结构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二、导入
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讲授新课
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定义?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态系统
1.我们把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
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
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
(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
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它们把这些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还给大气和土壤。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
非生物部分主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提问: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实际上青虾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你们知道这谚语的含意是什么吗?
(回答: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普遍存在的。)
练习巩固:P19这张画面中哪是生产者?哪是消费者?哪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回答: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昆虫以植物为食,鸟又要吃昆虫,细菌和真菌吃植物和昆虫以及鸟的尸体。它们之间是一种食物关系。)这种食物关系把它们连成一条链子,所以叫食物链。
课本P23 资料分析
讨论:(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并找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订正答案。
总结
1.一条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且食物链永远开始于生产者
2.箭头永远指向捕食者,
3.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被消耗,而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现象)
4.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数量最少的生物是最高级消费者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
提问:如果我们大量打鸟,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回答:鸟减少了,蚱蜢就会大量繁殖。蚱蜢多了,植物就会减少,野猪、紫貂都会减少。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破坏了。
讲述:又如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这样的景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明确: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的感想!
作业
1.有人爱吃青蛙,有人大量捕捉青蛙,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生态系统的构成是什么?
板书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三、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INCLUDEPICTURE"课后反思.TIF"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