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词三首》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0: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诗词三首
必背字词
金樽
珍羞
投箸
塞川


琼楼
婵娟
必背句子
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词。
疑难问题
品味语言并赏析古诗,着重把握文中重点词句的作用;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体悟诗人寄情山水名胜的情感。
易错问题
品味感悟诗词中优美意境,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路线图
1.快速识字词
一、魔法背知识
金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
塞川(sè)
柯(kē)
畔(pàn)
阙(què)
琼楼(qiónɡ)
婵娟(chán)
魔法记忆
塞川(sè):
“塞”是“堵塞”意,所以读“
sè”。
婵娟(chán):是“美丽的女子”的意思,所以是“女”字旁。
2.轻松学词语
一、魔法背知识
羞:
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
同“值”,价值。
安:
哪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何:为什么。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魔法记忆
注意通假字(羞、直)和古今异义字(安、何)
3.快乐背句子
读准字音,把握停顿,梳理内容,体悟情感,识记背诵。
《行路难》(其一)前四句:设宴;五六句:象征仕途的艰难;七八句: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后四句:抒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水调歌头》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
一、魔法背知识
4.写作背景
一、魔法背知识
《行路难》(其一):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一、魔法背知识
4.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选自《刘禹锡集》三十一。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一、魔法背知识
4.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本词选自《东坡东府笺》卷一,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序交代了写词过程。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常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面对一轮明月,词人心潮起伏,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答疑全频道:《行路难》(其一)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疑: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疑:
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二、答疑全频道:《行路难》(其一)
3.理解诗中引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典故的意义。
答疑: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二、答疑全频道:《行路难》(其一)
4.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答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二、答疑全频道:《行路难》(其一)
或: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表达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
或:表现诗人相信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答疑全频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疑: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二、答疑全频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疑: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二、答疑全频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答疑: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二、答疑全频道:《水调歌头》
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疑: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答疑: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二、答疑全频道:《水调歌头》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答疑: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二、答疑全频道:《水调歌头》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祝愿?
答疑:
祝愿离别之人都能身体健康,共同欣赏月光。
二、答疑全频道:《水调歌头》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
答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1.通假字识记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2.古今异义字辨析
“今安在”
古义:哪里
今义:安全、平安;安装
”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义:为什么
今义:什么事情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3.词类活用
“照无眠”
动词作名词,不眠的人
“低绮户”
形容词作动词,低挂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4.一词多义
“似”
到乡翻似烂柯人
介词,像
何似在人间
动词,比得上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5.诗词主旨情感把握
《行路难》(其一):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作者政治失意,又与弟弟苏辙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达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对生活抱有的美好希望。
四、畅通中考站
初三某班在学习了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诗歌后开展了“好读诗,读好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分成三个小组开展活动。
【小题1】活动一:为了了解初三学生诗歌的阅读情况,第一小组对本校初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分)
四、畅通中考站
四、畅通中考站
结论及建议:
学生诵读诗歌积极性不高,背诵诗歌就是为了应试及老师要求,不愿涉猎课外诗歌。诵读诗歌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培养诵读的兴趣,拓展诵读的范围,创建和谐积极的诵读环境。
四、畅通中考站
【小题2】活动二:第二小组要求制作一份“好读诗词,读好诗词”手抄报,现收集一些和读诗有关的名言用于制作手抄报,以下是学生收集的名言:(4分)
A.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B.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C.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
D.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畅通中考站
E、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F、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以上名言可编入“读诗作用”板块的选项是(
) 
以上名言可编入“读诗方法”板块的选项是(
) 
答疑:ABDF
CE
四、畅通中考站
【小题3】活动三:第三小组学《词五首》后,用学到的鉴赏词的方法完成了一首词的鉴赏。(4分)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一语双关,如何理解?
(2分)
四、畅通中考站
上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疑
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豁达乐观,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一语双关,如何理解?
(2分)
答疑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