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3:0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难点:1、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出示:
富有——贫穷
聪明——愚笨
健全——残疾
大方——吝啬
美丽——丑陋
年轻——衰老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
二、导入新课,了解鲁迅
师: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这位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师: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整整80年了,但他依旧受到人民的爱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了一篇经典诗篇,那就是——(生接《有的人》)。
生再次齐读课题。
三、质疑首节,提纲挈领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生读,师评议)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但是乍一读却像绕口令,特别是第一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反馈。
师:是呀,为什么明明活着的却又说他死了,死了的却又还活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理解第一节中“活”与“死”的含义。
师: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概括地说 ,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的人活着的只是躯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这种人必将遗臭万年;虽死犹生的人即使生命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永驻人间、流芳百世。(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师: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不一样。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痛恨、批判。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爱戴、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节,让我从你们的朗读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师:作者为什么对这两种人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呢,他们分别是如何对待人民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至四小节,找出相关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生反馈。
师:第二节中有两个动词生动刻画了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是(骑与俯)
师:从“骑”一字你体会到什么?(“骑”字体现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师:在这一节中有一个字很容易读错。
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 “呵斥”。但它还有其他的读音, “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自我炫耀、盛气凌人,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你联想到了鲁迅先生写的诗句——(生接:俯首甘为孺子牛)你还能联想到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件事呢?
引导生发现: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看看鲁迅先生的动作。
生:鲁迅先生半跪在地上,俯下身子,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
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是令人爱戴与怀念的。而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必将批判到底。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爱憎分明的情感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来。(分男女生读二小节)。
师:那么,人民又是如何对待这两种人呢?请大家默读第五至七小节,找出相关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师读二至四节每一节的第一句,生反馈五至七节中相应的句子。
师:“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身影。诗歌的五至七小节中也藏着鲁迅先生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联想到了有关他的哪件事?
引导生发现:从“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位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
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
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
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师:这就是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就是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就是鲁迅,“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才老师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刚好是——(对应的)这是对比写法中的一种——对照。除了二至四小节与五至七小节分别对照之外,你还能感受到诗歌当中还有对比的写法吗?(全诗全一节的前后两句都是对比)
师:我们再对比着读一读。一、二组读每一节的第一句,三、四组读每一节的后一句。边读边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小组对照着读这首诗)
请每两组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生推荐)
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生接: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五、理解课题,读透全诗
师:文中处处有鲁迅先生的影子,但是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鲁迅先生一个人吗?(不是)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引导生发现“有感”,二字。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在大家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举例)
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的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爱戴的人。(师读第一节,1、2小组读二至四节,3、4小组读五至七节)
六、记忆经典、生根开花
师:同学们,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生接: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师:老师相信今天学的这首诗作为种子已经在你们心底扎根了!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它开出最小的一朵。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选择一组反义词,运用对比的写法,仿写《有的人》。
(生写作。)反馈评议。
师:同学们,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你们会变得更美丽,更帅气!期望你们爱上诗歌!期望你们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
板书: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们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读出节奏,再到有感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憎分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和现实的生活对接。  
总之,在教学中,我就是想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在学生心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