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4 07: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
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而治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
概念阐释
一、从“无为”到“有为”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探究活动一: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现实?为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策略?
1.汉初的“无为”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汉高祖刘邦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苍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探究活动二:依据材料,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
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探究活动三: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2.“无为”变“有为”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社会,潜伏危机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汉初的“无为”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无为”变“有为”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时期广川人,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等。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生平
《春秋繁露》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都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
探究活动四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3.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
探究活动五: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主张?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活动六: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活动七: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探究活动八: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
针对加强君权
针对为人处世
针对土地兼并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4.董仲舒新儒学影响
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董仲舒的新儒学,它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充满了唯心主义和神学迷信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了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启用儒者参政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班固《汉书?武帝纪》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定“五经”,办太学
太学大礼堂讲经
五经书影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启用儒者参政
儒学成为正统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定“五经”,办太学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汉武帝时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正统独尊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