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本P100~105页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适量习题的训练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增强认真计算的习惯意识。
练习题卡片、小黑板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1)指名读题。
(2)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3)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出示练习题:
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公交车上原来有乘客28人,到站后下来9人,又上去15人。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如何列式?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连起来写。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校园里有33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7棵。柳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33棵杨树,松树比杨树少17棵。松树有多少棵?
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决的?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4解决问题: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1.同学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感觉怎么样?
2.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你想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什么?
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可见,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的。这节课,侧重于训练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多练习巩固自己的计算能力。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
课本P101、103、104、105页。
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用情境图,练习卡片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2.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乘数)×,乘号)4,乘数)=,)20),\s\do5(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复习乘法口诀。(出示乘法口诀表)
(1)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2)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3)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4.复习乘加、乘减
有4个篮子,每个篮子装有5个草莓,篮子外面还有3个。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4页第7题,指名上台演板,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104页第8题(1)(2)小题,指名上台演板,集体订正。
(3)小题,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
3.105页第14题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4)师总结
后面的图形,小棒的个数是连续加3得到的。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 )<48 ( )×6<55
( )×9<57 ( )×7<70
7×( )<34 8×( )<68
( )×6<20 34>5×( )
( )×5<34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你想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什么?
要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本块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哪些地方需要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领域时只有瞄准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者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但从学生学习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第三课时 长度单位和观察物体
课本P102、105页。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课件,尺子等。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从几个方向观察。
2.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4.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
(3)过两点可以画( )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 )次是9厘米。
2.算一算。
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这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
复习时,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引导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复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知道角和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
这节课的遗憾是个别学生对画直角、钝角和锐角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正确地掌握技巧并应用。
这节课教学后,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对个别后进生进行单独辅导巩固,让他们也基本掌握方法。
第四课时 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认识
课本P101、105页。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引导学生小结:(1)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2)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在一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复习“观察物体”和“认识时间”。要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判断看到的形状和准确地认、读时间。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教学设计中组织了具体的观察活动,并让学生多次观察,增强了学生的体现,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