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以及分数的含义。
5课时
第1课时 “时、分、秒”“测量”“分数的初步认识”
1.对本册教学内容中的“时、分、秒”“测量”“分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
2.通过“计量”“计数”“计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的过程。
3.初步感受先确定计量(计数)单位,再数计量(计数)单位的个数的过程,感知计量(计数)单位与计量(计数)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课件。
理解计量(计数)需要先确定计量(计数)单位。
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认识分数的含义。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会数数吗?除了“数”可以数,还有什么也可以数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时间、质量、长度的多少也是通过“数”计量单位得到的。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计量单位
1.时间单位。
“数”时间,感知计量时间需要先确定时间的计量单位。
师:让我们先来“数”时间,谁愿意来数一数?(出示钟面)
预设1:利用钟面上的秒针可以1秒、1秒的数时间,秒针转过1小格就是1秒,转1圈就是60秒即1分;利用分针可以1分、1分的数,分针转过1小格就是1分,转1圈就是60分即1时;利用时针可以1小时、1小时的数,时针转过1大格(5小格)就是1小时,转1圈就是12小时。
预设2:我们学过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板书)可以这样数:1秒、2秒、3秒……1分、2分、3分……1时、2时、3时……
师:这些计数时间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时=60分,1分=60秒。(板书。)
小结:时间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数时间的单位从大到小有时、分、秒。钟表是计量时间的工具。
2.质量单位。
(1)“数”质量,感知计量质量需要先确定质量的计量单位。
师:“秤”是计量质量的工具。你知道这些秤的种类吗?(出示各种秤。)
预设1:有弹簧秤、盘秤,还有电子秤。
预设2:它们能称出的最大质量和精度都不同。
师:你能“数”出它们表示的质量的吗?
预设1:在看盘秤和弹簧秤的表盘的时候,要先弄清每一格表示多少,再数出有几格就可以了。例如,①号秤最大的称重量是3千克;整个盘面被分成了6大份,每一大份是500克;每一大份,又被分成了10小份,每一小格是50克。③号秤是体重秤,最大的称重量是150千克,每一小格是500克。如果指针在某一小格中间,不能准确判断是多少克。不过称体重的时候,我们知道大约是多少千克就可以了,没必要精确到克。
预设2:④号秤是电子体重秤,表明体重是58.2千克=58千克+0.2千克。我不知道0.2千克是多少克。(0.2千克是200克,今后我们会学到这个知识。)
预设3:要根据物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秤。例如,称体重时,就不能用①号秤,而要用③或④号秤。
师: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预设:我们学过的计量质量的单位有:克、千克、吨。(板书)可以这样数:1克、2克、3克……1千克、2千克、3千克……1吨、2吨、3吨……
师:这些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板书。)
(2)小结:质量也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计数质量的单位从大到小有吨、千克、克。秤是计量质量的工具。
3.长度单位。
(1)“数”长度,感知计量长度需要先确定长度的计量单位。
师:“尺子”是计量长度的工具。你认识这些尺子吗?(出示各种“尺子”。)
预设1:①号尺子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尺,最长是20厘米,1大格是1厘米,1大格又被分成10小格,1小格是1毫米。
预设2:②号尺子是软皮尺,最长是1 50厘米,1大格是1厘米,1小格是1毫米。
预设3:③号尺子是卷尺,最长是5米,1大格是1厘米,1小格是1毫米。
师: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我们学过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板书。)可以这样
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厘米、2厘米、3厘米……1分米、2分米、3分米……1米、2米、3米……1千米、2千米、3千米……
师: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板书。)
(2)小结:长度也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计数长度的单位从大到小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尺子是计数长度的工具。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比1小的计数单位,意识到计数同一个物体,计数单位越小,计数单位的个数越多
从数数人手,让学生初步体验“整体”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越多。
师:你知道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吗?要数几次才能数完?
预设: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然后1份、1份地数;1份是,数2次就是2个,即,数3次就是=1。
师: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分法吗?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要数几次才能数完?
预设:,,,,,等。
师:分数也可以“数”,我们把大家数过的分数砌成“分数墙”。
引导学生交流反馈:相同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越多。
四、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都是有关飞机的信息,为什么有时1千米、1千米的数,有时1米、1米地数呢?引导学生发现:要根据物体的长短确定需要使用的长度单位。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块橡皮的长大约是5( ),质量大约是10( )。
(2)北京到三亚的距离是2541( ),坐飞机大约需要4( )。
(3)一辆汽车的载质量是2( ),每分钟大约能行驶1000( )。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发现:要根据测量的对象确定测量的标准。
五、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从数数入手,数了时间、质量、长度,还发现分数也是可以数的。看来会数数还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那我们在数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得出:为了使我们数出来的结果一致,就需要先确定一个计量的标准,标准统一之后才能数,我们数的是这些标准的个数。(板书:先统一单位,再数单位的个数。)
第2课时 万以内加、减法及倍的认识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和倍数应用题。
1.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倍数应用题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师: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和四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得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39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题2没有退位;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生: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生:加法题目:①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 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 ① 被减数-差=减数
② 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习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2) 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近?近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近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近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
455+152=607(米)
902-607=295(米)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小马虎在你们的帮助下改正了错题,可匆忙中又将墨水泼在了作业本上,下面方框中的数被遮住了,你能帮他补上吗?
2.师:小马虎终于安全到达了图书馆,热心肠的他想帮图书管理员叔叔解决难题,你再帮帮他吧。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的复习,大家又有什么新收获?
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先立足于通过做题来回忆整理知识,对出现的三种情况的问题提示学生纠错,抓住了难点。对于计算方法、验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几个重要知识点要复习到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3课时 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重点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难点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件、实物投影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学习单元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刚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了一下,看看这样总结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师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不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 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生:好。好在一目了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闯关获得进入晚会的入场券
师:在每闯过一个关卡,我们都会获得一些小物品,当我们装饰好一棵圣诞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加圣诞晚会了,let's go!
闯关任务一:
完成“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籍。
80×3= 20×9= 300×5=
600×4= 9×20= 7×30=
600×3= 800×9=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汇报得数。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口算整十或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师:闯关成功,我们获得了一棵圣诞树。继续看下一关!
闯关任务二:
完成“估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籍。
32×3≈ 88×6≈ 289×5≈
409×5≈ 326×7≈ 69×7≈
学生分小组汇报得数。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估算多位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教师小结:估算通常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再和一位数相乘。
闯关任务三:
完成“笔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籍。
213×3= 89×7=
507×5= 470×3=
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前进行演算,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师:你们总结的都非常棒,看来这一节的内容你们掌握得非常不错!
教师小结: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课件出示:
1.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 小童每分钟大约走63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9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估算)
(2) 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4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口算)
(3) 三年级每个班都是48人,有4个班共有多少人?(笔算)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每支钢笔5元,买78支。400元够吗?( )
A.够 B.不够
(2)6500×6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今天的课你收获了什么?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1.会判断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的特征。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 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省公务员招考这么火爆,而最后录取得人又那么少,考试题目一定很难吧,其实不然,我也摘了一题目,是让我们按规律填图,我发现我们同学真还可能会做。
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些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你能找出来吗?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
(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
(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