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统计天地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统计天地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23 11:02:04

文档简介

统计天地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能根据需要设计调查计划调查、收集数据,能按要求整理数据,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表达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能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体会随机思想;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表达数据等活动,感受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加深对平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3.使学生主动参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统计活动,体会统计是了解日常生活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可能性的判断中体验可能性是生活里的常见现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判断和统计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扑克牌若干张;为每个学生准备体重调查表、分段人数整理表。
各环节达成的目标及各环节教学设计
内化修改
一、回顾揭题1.回顾内容。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过统计和可能性的哪些内容?如果记不太清楚,可以翻翻课本找一找,再告诉大家。根据交流板书: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一可能性的大小2.揭示课题。引入:现在我们就走进“统计天地”,整理、复习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进一步了解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加深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能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的方法,通过调查、统计现实生活里的数据,提高统计能力;能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二、复习可能性1.可能性的认识。(1)回顾:回忆一下可能性的知识,你举个例子说说了解了可能性的哪些知识,比如摸球、摸牌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认识)(2)出示4张红桃牌(A、2、3、4)。提问:如果从这些牌中任意摸一张,结果是怎样的?可能是哪一张?指出:任意摸一张,一定是红桃;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张牌。(3)把红桃4换成黑桃4。提问:现在任意摸一张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呢?摸到哪种牌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如果任意摸一张,要让摸到红桃和黑桃的可能性相等,这里的牌可以怎样摆?(红桃和黑桃的张数相等,可以把其中的一张换成黑桃或增加黑桃张数)指出:如果3张红桃和1张黑桃,任意摸一张,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因为红桃张数多,所以找到红桃的可能性大;当两种牌张数相等时,摸到每种牌的可能性相等。(4)小结。启发:现在你又能说说对可能性的认识了吗?说明:大家从上面的摸牌游戏看出:任意摸一张,摸到的可能是这些牌中的任何一张,所以全是红桃时,摸到的一定是红桃;有红桃和黑桃时,摸到的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这时摸到这两种牌的可能性可能有大小,也可能相等,这要看红桃和黑桃各有几张。2.做整理与复习第18题。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并说明理由。追问:请你观察这两个转盘,对于转动这两个转盘,指针落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你还想到什么?(左边转盘落在红色、蓝色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右边转盘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蓝色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3.做整理与复习第19题。让学生读题,说说每人摸多少次,各人摸球的结果是怎样的。提问:你认为从哪个口袋里摸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那如果从另外两个口袋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会怎样呢?你是怎样想的?指出:口袋里有两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当两种球个数相等时,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当两种球个数不同时,个数多的那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大。三、复习统计1.统计内容的认识。提间:这学期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分别板书:(数据分段整理、表达)(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多少)〕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接“平均数”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2.做整理与复习第20题。学生阅读题目,了解题意。提问:表中记录的什么数据,要完成什么统计表,数据是怎样分段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交流:你是怎样整理数据的?(呈现学生画“正”字的记录表,说明方法)
你统计表里的数据是怎样的?(呈现统计表,检查、订正)分析: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个班男生做家务的情况怎样,有什么要说的?3.估计平均数。让学生独立阅读整理与复习第21题。估计:你先估计一下,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各在哪个范围里,大约是多少,并且说说你怎样想的。(可以:男生平均成绩在149厘米和161厘米之间,大约155厘米;女生平均成绩在136厘米和147厘米之间,大约150厘米)指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其中最大的数要小一些,比最小的数要大一些;看具体数据可以估计平均数大约是多少。4.做整理与复习第22题。教师提出统计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的问题(出示教材的统计图),明确分哪几段统计,让学生同桌讨论要怎样做。交流:你觉得要怎样做?怎样的方法比较方便?(要设计调查表,分小组调查、整理,全班汇总)学生分组调查、整理:(1)每个小组组长负责,调查每人体重,每人记录自己的调查表;(2)各人分段整理,得出小组里各段人数;(3)小组内校对,统一准确的数据。全班交流数据,教师协助汇总得出各段人数。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然后交流完成的统计图。分析: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能想到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联系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体重情况)四、复习小结1.回顾总结。提问:想想今天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对这些内容都掌握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2.布置作业。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1题
PAGE“统计天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进一步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分段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或图,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统计天地。(出示课件)通过今天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巩固数据的分段整理,熟练地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首先让我们来复习可能性。
一、复习可能性
1.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⑴出示一个正方体,提问: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上分别标着“1”、“2”、“3”、“4”、“5”、“6”,任意抛一次,落下后朝上的面有几种可能?(6种)哪6种?落下之前能确定哪个面朝上吗?
课件显示:可能是“1”、可能是“2”、可能是“3”、可能是“4”、可能是“5”、可能是“6”;
师:可能性有大、有小、有时也会相等。比较一下1朝上的可能性与2朝上的可能性,大小怎样?抛到比3大的可能性与比3小的可能性呢?为什么?
过渡:下面我们就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来设计正方体。(出示课件)
⑵按要求设计正方体:在正方体上标上1、2、3,抛起正方体,落下后,要使1朝上的可能性最小,3朝上的可能性最大?(同桌相互讨论)
集体交流,课件出示结果。教师指出:要使落下后朝上的可能性大,标注的面就要多,要使可能性小,标注的面就要少。
⑶如果任意抛60次,估计1、2、3朝上的次数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朝上的面
1
2
3
抛到的次数
指出:出现10、20、30,这是理想状态。
提问:会出现9、18、33吗?
指出:一般情况下不会和理想数据完全相符。
追问:会出现30、20、10的情况吗?
指出:这种情况少见,但会存在。
指出:一般情况下,标的面数多,抛到的可能性就大,抛到的次数就多;但可能性终究是可能性,在实际操作时,一般会有偏差,但实验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这种偏差就会越来越小。
2.巩固练习—P109T19
小洪、小军和小芳在同一个口袋里摸球,每次任意摸1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60次,下面是他们的摸球记录。
先出示记录表,提问:通过记录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多,红球的次数接近黄球的3倍)
给出球袋,提问:他们从哪个口袋里摸球的可能性最大?(同桌相互讨论)
集体交流时说说,选的是哪个口袋,为什么不是第一袋或第三袋?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复习了可能性,接下来我们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
1.分段整理数据。
师:这是四1班同学第八单元的成绩记录单,你能对同学们的成绩按等第进行一个整理吗?(出示记录单)90-100分是优秀等次,75-89.5是良好等次,60-74.5是及格等次,60分以下不及格。你准备用怎样的方法分段整理?对,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看看你整理的信息是否和老师一样,如何大致检验自己分段整理的结果是否正确?(出示整理表)
指出:其实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也可以用打标记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段整理。
小组
姓名
成绩
 
小别
姓名
成绩
 
小别
姓名
成绩
1
郁乐
79
3
杨文茜
78
6
秦羽彤
62
1
郁传祥
81
3
钱云倩
83
6
刘宇欣
75
1
朱宇飞
49
3
柴同越
82
6
杨逸轩
69
1
吴澈
81
4
刘晓蕊
76
6
王鑫海
76
1
刘天白
95
4
陈元喆
93
6
姜珊珊
86
1
卢继周
75
4
沈颜峰
87
7
潘家伟
87
1
李登科
74
4
吴安轩
85
7
王浩宇
97
2
黄奕涵
64
4
乐韧轩
76
7
张瑞政
60
2
解可心
86
4
张宁伟
90
7
华艺洋
84
2
夏宇璐
68
4
张正阳
78
7
鲁家辉
78
2
马永成
87
5
董庭昊
78
7
吴健翔
74
2
刘雯琳
94
5
王明文
68
7
胥小洵
95
2
高蘇勤
82
5
孙俊国
74
8
夏文轩
44
2
王志星
88
5
古海旭
84
8
姚玉洁
80
3
李欣然
85
5
房昊
63
8
钮安琪
78
3
郁文璇
78
5
许永暄
79
8
徐一明
88
3
张祁荣
77
5
夏本源
53
8
陈筱雨
69
3
严金晶
73
6
吴雅慧
75
8
张家佳
81
3
史和曜
94
6
马昱平
83
8
胡海
73
过渡:根据分段整理的数据,我们可以将记录表制作成统计表。
2.绘制统计表
四1班同学第八单元成绩统计表


等第
合计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57
7
34
13
3
提问:看了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各段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将合计数和日期用红色显示?
3.绘制统计图。
师:根据分段整理的数据,不仅可以制作成统计表,也可以绘制成统计图。
四1班数学第八单元成绩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个给出的统计图,你认为纵轴一格定为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制作统计图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要写出日期,要标出数据)
看了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在良好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及格的人数最少。)你有什么要对同学们说的?
提问: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过渡:全班同学的分数高的高,低的低,到底考得怎么样吗?平均分最能说明问题。
你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分大概在哪个等次?你是怎么想的?
三、复习平均数。
1.求平均数的方法。
提问:怎么准确求平均数?有几种办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你认为我们如何求班上同学的平均分?为什么?(移多补少只适用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如果数据较多,移起来比较麻烦,还是用先合后分的办法)
师:由于班级人数太多,班级的平均分就不让同学求了。下面我们来求一下各小组同学的平均分。
2.估计平均数的值
提问:估计一下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分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要估计平均数,一般先找出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平均数是介于两者之间。
3.求平均数
提问:比较一下求第一小组的平均分和求第三小组的平均分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第一小组有7人,我们就用7个数的和除以7;第三小组有8人,我们就用8个数的总和除以8,求和时是几个数就除以几。
提问:各小组的平均分分别是多少?哪个小组的平均分最高?
4.平均数的意义
提问:告诉大家,这次考试全班的平均分是78.1分,表不表示原来每个同学都考78.1分?这个平均分表示什么意义?
指出:平均数最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因此期末考试时,学校都以班级的平均分来考核班级成绩的好坏。虽然我们班第八单元考试的成绩平均分很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希望通过最后一阶段的复习,班级的平均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有没有信心?
“统计天地”复习纸
班级:
姓名:
1.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任意抛一次,落下后朝上的面有(
)种可能。
1朝上的可能性○2朝上的可能性
朝上的面比3大的可能性○3小的可能性
2.按要求设计正方体:在正方体上标上1-3,抛起正方体,落下后要使1朝上的可能性最小,3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任意抛60次,估计1、2、3朝上的次数分别是多少?
朝上的面
1
2
3
朝上的次数
?
?
?
3.小洪、小军和小芳在同一个口袋里摸球,每次任意摸1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60次,下面是他们的摸球记录。
4.
下面是四⑴班同学第八单元成绩记录单。
⑴根据以上记录单对成绩进行分段整理。
优秀(90-100)
良好(75-89.5)
及格(60-74.5)
不及格(60以下)
⑵根据整理的信息制作下面的统计表
四⑴班第八单元检测成绩统计表
等第
合计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⑶根据整理的信息制作下面的统计图
四⑴班第八单元检测成绩统计表
数量/人
⑷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估计上题中同学们的平均分应该在(
)等次,估计平均分是(
)分。
试求你自己所在小组的平均分。








看了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看了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