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句式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体味词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代表作品有梅尧臣《苏幕遮·草》等。
二、作者名片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文白对译】
苏幕遮⑴
燎沈香⑵,消溽暑⑶。鸟雀呼晴⑷,侵晓窥檐语⑸。叶上初阳干宿雨⑹,水面清圆⑺,一一风荷举⑻。
⑴燎(liáo):细焚。⑵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⑶溽(rù)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⑷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⑸侵晓:拂晓。侵,渐近。⑹宿雨:隔夜的雨。⑺清圆:清润圆正。⑻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⑼,久作长安旅⑽。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⑾,梦入芙蓉浦⑿。?
⑼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⑽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旅:客居。⑾楫(jí):划船用具,短桨。⑿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个性体验】
1.词的上片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片是怎样抒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咬文嚼字】
勾画并抄写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诗句,品味赏析。
诗句:
赏析:
【限时检测】
西河·金陵怀古①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②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南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周邦彦一路颠簸来到南京,词人思及古今,写下此词。
②
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这首词的中阕描写了怎样的现实之景?这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5分)
2、下阕“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拓展阅读】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笔者认为,“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宋·罗大经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都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苏幕遮》答案: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2.这是一幅恬淡清丽的夏季晨光图。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晓风吹过水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一随风颤动起来。
3..①直抒胸臆。“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中,“遥”写出故乡之远,“久”写出离开故乡时间之长,思乡之情,跃然纸上。②主客移位(对写)。“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念家乡友朋,而是问对方是否思念自己,更衬托出对家乡的思念。③虚实结合。“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境作结,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抒情含蓄而优美。
4.诗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赏析: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一个“举”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栩栩如生的动态美。
“五月渔郞相忆否?”
赏析: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参考答案
1、词的中阙描写了:陡峭的山崖边,树木横斜,苍翠茂盛(1分),江雾沉沉,笼罩旧时营垒(1分),夜月的清辉越过女墙,洒在秦淮河上(1分)。作者借景抒情,用眼前沧凉清冷之景表达内心沧桑悲壮之情(2分)。
2、①用典(化用、隐括亦可)。诗人用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意,表达今昔沧桑巨变的感慨。②拟人。写夕阳中,入巢之燕,呢喃而语,好像在议论朝代更迭。词人藉此表达盛衰无常之感。③虚实结合。曾经繁盛的王谢豪门为虚写,今日燕子飞入寻常人家为实写,以虚衬实,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1点3分,两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