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孙膑》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孙膑》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6: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膑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孙膑简介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二、阅读文本,完成填空。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

魏,得为(
)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
)不及(
)孙膑,乃阴(
)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
)己,疾(
)之,则以(
)法刑断其两足而黥(
)之,欲隐(
)勿见(
)。
齐使者如(
)梁,孙膑以(
)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
),窃(
)载与之(
)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
)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
)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
)胜,卒(
)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
)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
)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
)师,居辎车中,坐为(
)计谋。田忌欲引兵之(
)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
)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
)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
)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
)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
)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
)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
)悍勇而轻齐,齐号(
)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
)利者蹶(
)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
)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
)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
)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
)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
)大树白(
)而书(
)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
)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
)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
)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
)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3.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4.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5.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6.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7.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第二课时
一、研讨探究
1.
本文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孙膑的才能?这体现了司马迁人物传记在选材上的什么特点?
2.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孙膑:
庞涓:
二.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欲隐勿见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
老弱罢于内
2.
古今异义
遂以为师
古义:
今义:认为
夫解杂乱纷纠者
古义:
今义:争执的事情
明日为五万灶
古义:
今义:明天
3.
一词多义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去韩而归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使
乃阴使召孙膑
齐使者如梁
说齐使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臣能令君胜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


庞涓恐其贤于己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齐使田忌将而往
魏将庞涓闻之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见白书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5.
词类活用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田忌信然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6.
特殊句式
窃载与之齐
与齐战于桂陵
课外训练: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孙膑答案:
1.
①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②在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选取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的材料,既体现人物的主题风貌,又表现其性格的丰富性。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不避小事俗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
2.
孙膑: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具体表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敌军弱点,故作假想,巧设伏兵,造成庞涓错觉,诱敌就范,战而胜之。?
庞涓:骄傲自大。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设计的假象时,即轻易大喜,还自得的说:“我固知齐军怯”。?
写孙膑的同时写庞涓,则是为了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文中用庞涓的钻火、烛读、自刭来反衬孙膑的智谋过人。
二.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欲隐勿见
通“现”
出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
通“拳”拳头
老弱罢于内
通“疲”疲惫
2.
古今异义
遂以为师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夫解杂乱纷纠者
古义:杂乱,纷扰
今义:争执的事情
明日为五万灶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
一词多义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可是(转折连词)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并且(并列连词)
去韩而归
承接连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修饰关系连词
乃阴使召孙膑
派(动词)
齐使者如梁
出使(动词)
说齐使
使者(名词)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才能(动词)
臣能令君胜
能够(能愿动词)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比得上(动词)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以及(连词)
及临质
等到(介词)
庞涓恐其贤于己
比(介词)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向(介词)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在(介词)
齐使田忌将而往
率领(动词)
魏将庞涓闻之
大将(名词)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顺利(形容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利益(名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经过(动词)
士卒亡者过半矣
超过(动词)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写(动词)
见白书
文字(名词)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顺着(动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于是(副词)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认为(动词)
虏魏太子申以归
而,表修饰关系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因为(介词)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把(介词)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用(介词)
疾之
嫉妒(动词)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快速(形容词)
4.
常见实词
齐使者如梁
往(动词)
欲隐勿见
埋没(动词)
孙膑以刑徒阴见
会面(动词)
说齐使
劝说(动词)
窃载与之齐
到(动词)
马有上、中、下辈
等级(名词)
及临质
对(动词)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推荐(动词)
膑辞谢曰
推辞、拒绝
而孙子为师
军师(名词)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率领(动词)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军队(名词)
魏果去邯郸
离开(动词)
直走大梁
奔向(动词)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轻视(动词)
齐号为怯
号称(动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奔赴(动词)
孙子度其行
揣度(动词)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动词)
乃钻火烛之
照亮(动词)
5.
常见虚词
庞涓既事魏
已经(副词)
乃阴使召孙膑
于是(副词)
乃阴使召孙膑
暗中(副词)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就(承接连词)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屡次(副词)
君弟重射
只(副词)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两次(数词)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向来(副词)
我固知齐军怯
本来(动词)
6.
词类活用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像客人那样(名词作状语)
田忌信然之
认为……对(意动用法)
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为将(使动用法)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疲弊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使……挫败(使动用法)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轻装的、精锐的部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
特殊句式
窃载与之齐
省略句
与齐战于桂陵
状语后置
1.(3分)B
2.(3分)A(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3.(3分)B(“在公叔座劝说下,他离开魏国”错。)
4.(10分)(1)(5分)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
(“先后”“疾去”“见禽”各1分,句意2分)
(2)(5分)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非”“循”“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