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思维发展: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自学自测
一、题目注解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名片
姜
夔
(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视窗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
感情基调:
自研自悟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自练自提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扬州慢答案:
自学自测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自研自悟:
“空城”——破败荒凉。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