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
【自研自悟】
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_、山之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自练自提】
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
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
【自练自提】
翻译下列句子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情景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_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第三课时
完成《非常学案》课时作业
游褒禅山记答案
自学自测:
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自研自悟
1.名
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自研自悟: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自练自提:
【参考答案】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______则游者众
3、险以远____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___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_____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_____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