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案(4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23 17: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大数的认识
教材第110页第1题。
1.学生在以前所学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的概念来全面地认识数,写数、读数。
2.学生能熟练地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掌握读、写数,改写数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本册教材的内容,从今天起我们进行期末学习,整理归纳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复习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生填写后,说说什么是计数单位、数位、数级。
2.十进制计数法
(1)同学们,你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吗?
如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填一填:10个一千万是(  )。4900705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3.数的读写及组成
(1)认识了更大的数,你会分级读、写大数吗?
(2)在数位表中出示:508040000000,怎样读?
(3)你是怎样读写多位数的?
读数: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写数: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说一说这个数中每一位上数字的含义。
508040000000中,5表示5个千亿,8表示8个十亿,4表示4个千万。
4.大数比大小
(1)在○里填“>”“<”或“=”。
100000○99999      470900○479000
308007100○380007100 7450000○5740000
(2)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a.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b.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5.数的改写和省略
(1)你能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吗?
38070000=3807万 5200000000=52亿
(2)怎样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先分级,再找到万位或亿位,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再添上一个“万”字或“亿”字。
(3)省略下面各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097000≈410万 60234000000≈602亿
(4)怎样求大数的近似数。
先分级,再找到万位或亿位,用“四舍五入”法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再添上一个“万”字或“亿”字。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你能连一连吗?
    
2.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之后是20万,这个数最大是(       )。
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呢?
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之后是20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四舍”后是20万,另一种是“五入”后是20万。“四舍”后是20万,说明原数一定比20万大,也就是原数的万级上就是20,而个级的最高位千位上最大只能是4,其他几位上最大是9,因此这个数最大是204999。
3.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乘法和除法
教材第110页第2题。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计算能力。
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是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让学生打开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看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口算。(直接说结果。)
40×8=    120×6=    72-48=
420÷6= 450÷5= 360+90=
5×16= 11×60= 9×50=
810÷90= 630÷3= 560÷40=
23×4= 54÷3= 7×50=
60÷30=
(1)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估算方法: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2.复习笔算乘除法
(1)列竖式计算下面两道题,再和同桌说一说这样的乘、除法怎样计算。
145×12= 884÷26=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我们三年级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第一个因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
A.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C.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想一想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什么。
小结:同学们,看来我们在计算乘法时,要注意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而且别忘了加进位数。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要试除前三位数,除到最后时别忘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复习积、商的变化规律
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得数,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做这几道题分别依据什么做的呢?
A.做第(1)组题时,我根据的是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B.做第(2)组题时,我根据的是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几。
C.做第(3)组题时,我根据的是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复习解决问题
(1)妈妈带了150元,要买3个水果篮,有几种买法?
48元           51元
方法1:48×3=144(元)
方法2:48×2+51=147(元)
方法3:48+51×2=150(元)
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个数量关系?
用到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
(2)汽车上山时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5小时到达。下山时沿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个数量关系?应该怎样解答?
要用到“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36×5=180(千米)这是上山的路程,因为是原路返回,所以下山的路程也是180千米,180÷4=45(千米),下山的速度是45千米∕时。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练习二十一第4~8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以后,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同学们都应该回过来想想,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然后学着将这些知识进行先整理再复习,或者是边整理边复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整个单元的知识。
第3课时 空间和图形
教材第110页第3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相关概念及高的画法,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2.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感受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梳理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了线、角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这些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找找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图形?
今天我们就对这些图形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复习公顷和平方千米
(1)同学们,你能举例说一说1公顷和1平方千米各有多大吗?
A.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如: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B.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
(2)公顷、平方千米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5公顷=(        )平方米
28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一个教室的面积约是50平方米,(  )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是1公顷。
2.复习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名称 有无端点 能否量出长度
直线
射线
线段
  (2)什么是角?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A.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B.量角的步骤是: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角分哪几类?它们有什么关系?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周角是360°,平角是180°,直角是90°,所以1周角=2平角=4直角。
3.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两种位置关系?
(2)关于平行和垂直,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A.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B.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3)在下表中的适当空格内画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边形 四边
相等 两组对边
分别相等 只有一组
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 有四个
直角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边形
梯形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一)填空。
1.两条直线相交成(  )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平行四边形具有(  )。
3.平行四边形(  )轴对称图形。
4.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  )。相对的两条边互相(  )。
5.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作出(  )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
6.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等腰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
(二)选择。
1.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可以相交成4个(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平角
2.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  )垂线。
A.一条    B.两条    C.无数条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长方形
4.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长方形    B.圆形
C.平行四边形    D.等腰梯形
5.长方形中有(  )组对边平行。
A.1 B.2 C.4
(三)判断: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
(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四)练习二十一第9题、第10题、第11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大家觉得本单元哪些地方需要提醒注意?
第4课时 统 计
教材第111页第4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和分析,把统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最近,学校对全校男生近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制成统计表,如下: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男生人数 3 5 10 19 25 32
  说说看,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呈现这些数据?你觉得哪种方式好一些,为什么?
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收集数据。下面表格中记录的是四(1)班同学爱吃蔬菜的情况。
学号 爱吃的蔬菜 学号 爱吃的蔬菜
1 菠菜 11 番茄
2 白菜 12 白菜
3 菠菜 13 番茄
4 芹菜 14 黄瓜
5 番茄 15 菠菜
6 黄瓜 16 番茄
7 黄瓜 17 菠菜
8 芹菜 18 黄瓜
9 菠菜 19 番茄
10 菠菜 20 菠菜
  2.整理数据。你能把表格中的数据整理一下吗?
(1)整理成了下面的统计表。
蔬菜种类 菠菜 白菜 芹菜 番茄 黄瓜
人数 7 2 2 5 4
  (2)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课件出示)
3.数据分析。
(1)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问)
如:喜欢吃番茄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几人?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组织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成第115页的第16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大家觉得本单元哪些地方需要提醒注意?
本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注意事项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发展了思维的灵敏性,培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上,我始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的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的形式归于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