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外交: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开埠:增开汉口、④______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航行: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⑤______各口岸自由航行
知识梳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目的:进一步打开①__________,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②__________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
时间:1856年10月—③__________年10月
中国市场
亚罗号
1860
条约
《天津条约》
(俄、美、英、法)
南京
长江
《⑥___________________》(英、法、美):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借口: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
概况:英、法两国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⑦__________帝逃往承
德避暑山庄。奕?作为议和大臣留守北京。10月,⑧________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火烧圆明园
咸丰
英法
《北京条约》
承认《⑨__________》继续有效
开埠:增开⑩__________为商埠
割地:割__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赔款额大幅增加
天津条约
天津
九龙司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________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影响: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_______加深
150
进一步
重点句子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人类文明破坏的表现是什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略中国的表现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看图说史
1.中英《__________》
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天津条约
2._______________形势图
第二次鸦片战争
3.__________遗址
圆明园
4._________
总理衙门
5.__________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沙俄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沃斯利在《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指出:“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 英国和日本 B. 英国和美国
C. 美国和沙俄 D. 英国和法国
D
2. 法国外交部在1856年11月4日的照会中提到:“除因杀害马赖神父而要求正当的赔偿外,还打算命令帝国政府的公使和英、美全权代表在一起,采取行动要求修约。”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
A. 列强蓄谋发动 B. 法国单独策划
C. 因为赔偿引起 D. 因为宗教引起
A
3.下表反映了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对于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的统计情况。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在中国投资设厂
C. 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 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A
国家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万
人均934.5便士
1 246
4.对历史时序的理解是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②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②④
C
5.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的确发生过。”下列哪一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可卡因(毒品)合法化”?(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
6. 《清史稿》记载:“十月八日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萌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这次侵华战争使(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及贸易自主权
C. 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D. 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腹地
C
7. 将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的条约有( )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望厦条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B
8. 晚清政府犹如一棵摇钱树。英法联军发动战争后疯狂地摇晃这棵摇钱树,但是许多钱却被另一个人给捡走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捡钱最多的“另一个人”指的是( )
A. 德国 B. 日本
C. 沙俄 D. 美国
C
9. 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该条约是( )
A. 中俄《瑷珲条约》
B. 中俄《北京条约》
C. 中俄《改订条约》
D.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B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 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 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 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A
二、综合题
11.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多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最终被洗劫一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篋。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三 沙俄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德]马克思
(1)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皆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和法国。帮凶。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材料三中所说的沙俄“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什么?请列举数据或资料加以说明。
获得更多的土地。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沙俄获得中国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沙俄获得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64年,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获得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9世纪80年代,通过《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5个勘界协议,沙俄获得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举出一例即可)
(5)2020年10月18日,圆明园迎来罹难160周年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成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人,你将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掠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为了掩盖罪行,火烧圆明园。我们青少年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提升
史料实证
有学者认为,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后,额尔金为了消灭劫掠的罪证,因而下令放火焚毁圆明园。这一观点既无理论力度,又无可信的史料依据,是主观臆想,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学者认为,清政府虐杀外交使节和随团记者20人,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对咸丰帝虐杀行径的惩罚。这一观点也未能对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做进一步的分析,且惩罚清帝虐杀行为只是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借口。根据英国侵略者的自供史料
记载,当初英军焚毁圆明园最终、最根本的目的,即是要对清帝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英军从精神上打击清帝,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使中国彻底变成其殖民地。英军焚毁圆明园,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北京城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准定是一大打击。
——摘编自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根据材料,概括“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
打击清政府,迫使清廷从此对外屈服,使中国彻底变成其殖民地。
拓展阅读
如何区分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指的是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原因。直接原因,指的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例,最根本的原因是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发动侵华战争需要一定的借口,以此掩盖其侵略的野心。“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列强故意制造的、挑起中外矛
盾的借口,这就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