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李清照《一剪梅》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7: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剪梅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思维发展: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
【知识储备】
《一剪梅》词牌及特点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2创作背景: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
罗裳
(2)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自:
【整体感知】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文本赏析】
选取自己喜欢的词句赏析。
整理赏析中提到的意象和手法。
【限时训练】
1情景默写
(1)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丝罗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2)词中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4)词中借大雁的意象表现了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真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中将
“愁”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
2.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2)
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一剪梅答案:
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是一个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雁”与“月”两个意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花自飘零水自流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花”与“水”两个意象。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情景默写:
1、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2、红藕香残玉簟秋
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比阅读:
1.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4分)
(1)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离愁和相思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分别后的深深思念之情。
(2)将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
2.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派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情感,细腻委婉,深切动人。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的显示时光流逝,“红、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