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张骞》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张骞》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9: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骞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第一课时
【?背景】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汉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之后,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于是,准备派人出使西域。
一、自主预习,通译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
通假字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诚得至,反汉
为发导绎
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2.
古今异义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古义:
今义:要点,要求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古义:
今义:年龄
3.
一词多义
使:闻此言,因欲通使
乃募能使者
唯王使人导送我
之:单于留之
大宛闻汉之饶财
以:以其头为饮器
骞以郎应募
又自以远汉
以其头为饮器
为: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而为匈奴所闭道
而: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与: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与妻,有子
然:然骞持汉节不失
宛以为然
唯:唯王使人导送我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4.
常见实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道必更匈奴中
传诣单于
大宛闻汉之饶财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为发导绎
康居传致大月氏
5.
常见虚词
以其头为饮器
汉方欲事灭胡
闻此言,因欲通使
乃募能使者
居匈奴中,益宽
若欲何之
诚得至,反汉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殊无报胡之心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6.
词类活用
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唯王使人导送我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7.
特殊句式
张骞,汉中人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
无与共击之
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汉何以得往使?
若欲何之
而为匈奴所闭道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第二课时
一、研讨探究
1.
请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经历的艰难历程。
2.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并理解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张骞出使西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自练自提,拓展延伸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鄙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令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鄙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诣:到,这里指赴任
B.具服其状
具:备办
C.可殄尽也
殄:灭绝
D.见火然
然:同“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班超有非凡的谋略的一组是(???
)
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②乃召侍胡诈之?③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④因夜以火攻虏使?⑤超手格杀三人?⑥以虏使首示之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很有志向,品德又好。他曾经叹息自己长久地从事笔墨营生,希望像张骞一样报效国家,但受到旁人的嘲笑。
B.永平十六年,班超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杀死了很多敌人,受到赏识,班固认为他很有才干,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C.班超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怀疑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得到证实后,就用火攻的方式消灭匈奴使者,以此震慑鄯善王广。
D.班超吩咐十个人拿了军鼓,亲自顺风点火,前后左右的人一起擂鼓呼喊,匈奴人一片惊慌,最终全军覆没。
4、翻译划线句子。
张骞答案:
1.
通假字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通“向”
诚得至,反汉
通“返”返回
为发导绎
通“译”翻译
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通“傍”靠近
2.
古今异义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古义:要旨
今义:要点,要求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古义:十三年
今义:年龄
3.
一词多义
使:闻此言,因欲通使
使者(名词)
乃募能使者
出使(动词)
唯王使人导送我
派(动词)
之:单于留之
他(代词)
大宛闻汉之饶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以:以其头为饮器
用(介词)
骞以郎应募
凭借(介词)
又自以远汉
认为(介词)
以其头为饮器
作为(动词)
为: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替(介词)
而为匈奴所闭道
被(介词)
而: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因而(表示因果的连词)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并且(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与: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跟(介词)
与妻,有子
给与(动词)
然:然骞持汉节不失
但是(转折连词)
宛以为然
对,正确(形容词)
唯:唯王使人导送我
表示希望语气(副词)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只(副词)
4.
常见实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逃(动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恨(动)
道必更匈奴中
经过(动词)
传诣单于
到……去(动词)
大宛闻汉之饶财
丰富(形容词)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赠送(动词)
为发导绎
向导(名词)
康居传致大月氏
转送(名词)
5.
常见虚词
以其头为饮器
他的(代词)
汉方欲事灭胡
正(副词)
闻此言,因欲通使
于是(副词)
乃募能使者
就(副词)
居匈奴中,益宽
逐渐(副词)
若欲何之
你(代词)
诚得至,反汉
如果(假设连词)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尽(副词)
殊无报胡之心
很(副词)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终究(副词)
6.
词类活用
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向西(名词做状语)
唯王使人导送我
做向导(名词作动词)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使……称臣(使动用法)
7.
特殊句式
张骞,汉中人
(判断句)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
(定语后置)
无与共击之
(省略句)
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省略句)
汉何以得往使?
(介词宾语前置)
若欲何之
(宾语前置)
而为匈奴所闭道
(被动句)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被动句)
第二课时
一、研讨探究
1.
请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经历的艰难历程。
提示:张骞等人从汉出发,经过匈奴,被匈奴抓到,移送给单于。被扣留十余年,娶妻生子。后来趁机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王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2.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并理解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忠于国家,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献身
心胸宽大,诚实守信,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持节不失。
3.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张骞出使西域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入手。
小题1:B小题1具:详尽,全部。
小题2:C:①表明班超口才好;⑤表明班超有勇力。
小题3:B1应是“窦固”,而非“班固
你们难道没有觉察到广对待我们的礼节变轻了吗?这肯定是有匈奴使者来了,他尚自犹豫不知道该归顺那一边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