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张良》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张良》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3 19: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 良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
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文本导读
《张良》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选自《留侯世家》。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留侯世家》记叙了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以及稳定汉初政治局面的全过程,对于张良的智慧才干、历史功绩,以及思想性格、处世态度等,都作了全面的描绘,是《史记》中比较重要的篇章。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首先是其故国韩,这说明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急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现。
第一课时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
)以献项伯。汉王亦因(
)令良厚遗(
)项伯,使请(
)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
)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
)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
)国,从(
)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
)齐王田荣反,书(
)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
)击齐。
项王竟(
)不肯遣韩王,乃以为(
)侯,又杀之(
)彭城。良亡,间(
)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
)鞍而问曰:“吾欲捐(
)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
)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
)也,常为画策臣(
),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
)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
),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
)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
),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
)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
),愿为臣妾(
)。德义已行,陛下南乡(
)称霸,楚必敛衽(
)而朝。”汉王曰:“善。趣(
)刻印,先生因(
)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
)。汉王方(
)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
)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
)前箸为大王筹(
)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
)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
),释箕子之拘(
),封(
)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
)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
)钜桥之粟,散(
)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
),倒置干戈(
),覆以虎皮(句式:
),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
)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
),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
),以示不复输积(
)。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
)离其亲戚(
),弃坟墓,去(
)故旧,从陛下游者,徒(
)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
),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
)?诚(
)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
),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令趣销印。
第二课时
一、字音
有郄(
)
厚遗(
)
藉前箸(
)(
)
枭将(
)
栈道(
)
桡楚权(
)
立锥(
)
社稷(
)
敛衽(
)
商容之闾(
)
箕子(
)
偃革(
)
干戈(
)
咫尺(
)
辍食(
)
吐哺(
)
二、通假字
①汉王赐良金百溢 
②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三、一词多义
(1)从
(2)以
(3)因
(4)为
(5)而
四、古今异义
①乃以为侯
古义:
今义:认为。
②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王巴蜀 
②从与俱东 
③子房前 
④而发兵北击齐 
⑤间行归汉王 
⑥陛下焉得而臣之 
(2)动词的活用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良具以献项伯 (

译文:
②使请汉中地 省略句
译文:
③项羽急围汉王荥阳 省略句
译文:
④覆以虎皮 状语后置句
译文:
1.郦食其向刘邦献计削弱楚国的势力,他的依据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郦食其的策略?
2.在劝说汉王时,张良列举了哪几条理由?由此看出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3.文章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
4.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散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是如此冒进的人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却“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闭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勇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对此,你如何来看?
排 比
张良在劝说刘邦不能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时,连续提出八条理由,整体上形成排比结构,气势一贯而下,说理充分有力。有些句子,如“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证有力,气势逼人,充分展现了张良“王者师”的气度与智慧。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也成为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非常了解刘邦,在汉群臣争功的情况下精于“谋自身”,因此他不争功反而急流勇退。所以,在汉初“三杰”中,只有张良始终未伤毫毛。司马迁把张良刻画成了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不乡风慕义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C.汉王赐良金百溢
D.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固:稳固
B.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捐:放弃
C.陛下事去矣
去:离开
D.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桡:削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弃坟墓,去故旧
A.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B.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C.而发兵北击齐
D.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二、课内阅读
读五六段,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莫不乡风慕义
乡风慕义:仰慕陛下道义
B.楚必敛衽而朝
敛衽:敛起衣襟
C.表商容之闾
表:表达
D.以示不复输积
输积:运输、积聚粮草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B.汉王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张良却列举了种种不利因素,坚决表示反对。
C.张良认为,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汉王就失去了一起夺取天下的势力。
D.汉王听了张良的分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郦食其破口大骂,并立刻销毁了印信,罢免了郦食其的一切职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译文: 
   
            
(2)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
译文:
                
(3)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译文: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注]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注】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善之
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
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
竟:最终
D.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食:吃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张良(子房)虽然通晓事理,但却打算跟从神仙交游,这也未免太虚妄怪诞了。
B.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告诉人们应如何对待功名富贵,这对今人依然有借鉴意义。
C.作者充分肯定张良(子房)功成身退、淡泊功名荣利的做法,并认为张良是一个明哲保身的睿智之人。
D.作者认为,为人臣者面对功名富贵要有正确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招致“系狱”乃至杀身之祸。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译文:  
              
(2)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译文: 
               
答案:
www.ks5u.com
自读文本 张 良
《张良》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选自《留侯世家》。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留侯世家》记叙了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以及稳定汉初政治局面的全过程,对于张良的智慧才干、历史功绩,以及思想性格、处世态度等,都作了全面的描绘,是《史记》中比较重要的篇章。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首先是其故国韩,这说明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急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现。
一、字音
有郄(xì)
厚遗(wèi)
藉前箸(jiè)(zhù)
枭将(xiāo)
栈道(zhàn)
桡楚权(náo)
立锥(zhuī)
社稷(jì)
敛衽(rèn)
商容之闾(lǘ)
箕子(jī)
偃革(yǎn)
干戈(ɡān)
咫尺(zhǐ)
辍食(chuò)
吐哺(bǔ)
二、通假字
①汉王赐良金百溢 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②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郄,通“隙”,隔阂,
矛盾
三、一词多义
(1)从
(2)以
(3)因
(4)为
(5)而
四、古今异义
①乃以为侯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②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戚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王巴蜀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②从与俱东 名词作动词,往东去
③子房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④而发兵北击齐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间行归汉王 名词作状语,秘密地
⑥陛下焉得而臣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2)动词的活用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休息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良具以献项伯 省略句
译文:张良把(它们)全部献给项伯。
②使请汉中地 省略句
译文:让项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
③项羽急围汉王荥阳 省略句
译文:项羽把汉王突然围困(在)荥阳。
④覆以虎皮 状语后置句
译文:用虎皮盖着。
1.郦食其向刘邦献计削弱楚国的势力,他的依据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郦食其的策略?
[名师指津] 第1问从文本第5段中寻找。第2问分析要辩证。
[我的理解] 依据:郦食其认为历史上“商汤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封商朝后人于宋国”的做法是仁义之举,而秦朝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是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之举。刘邦如果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刘邦的恩德,仰慕他的道义,心甘情愿做刘邦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刘邦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也会归顺刘邦。
看法:郦食其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没能结合当时刘邦所处的具体环境,而只是死板地套用了历史上的一些做法,所以可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2.在劝说汉王时,张良列举了哪几条理由?由此看出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名师指津] 分析理由要全面、准确,评价人物要客观、公正。
[我的理解] 张良列举了八条理由:(1)当前刘邦不能制项籍于死地。(2)现在刘邦不能得到项籍的脑袋。(3)如今刘邦不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坟墓,在贤人里巷的大门上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门前向他致敬。(4)目前刘邦不能散发仓库的财物来赏赐穷人。(5)现在刘邦不能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6)眼下刘邦不能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7)而今刘邦不能放牧牛群不再运输、积聚粮草。(8)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将无人和刘邦一起打天下。
从中可以看出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对形势发展了如指掌,能谋善断,不愧为智多星。
3.文章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
[名师指津] 从选择事例、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三个角度组织答案。
[我的理解] (1)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张良让刘邦烧毁栈道,以使项羽不生疑心。他又力主刘邦联合彭越、黥布等人,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这些措施保障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通过这些事件,文章表现了张良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
(2)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在劝说刘邦不要采纳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时,张良滔滔不绝,列举了八条理由,讲明利害,使刘邦后悔不迭、心悦诚服。这充分表现了张良缜密深入的思维和卓越的口才。
(3)通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文章写郦食其劝说刘邦复立六国,与张良的深谋远虑形成对比。文章还写了刘邦醒悟后的痛骂,更从侧面表现了张良的远见卓识,突出了张良的形象。
4.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散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是如此冒进的人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却“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闭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勇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对此,你如何来看?
[名师指津]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分析张良的急流勇退。
[我的理解] 急流勇退更展现了张良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他更知道“功高盖主”的危害,所以处处小心,明哲保身。
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毛未伤。把张良和《淮阴侯列传》中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就可看出刘邦的两位大功臣有多么巨大的反差。而张良的这种由冒进转而急流勇退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他的睿智与成熟,他于人于己于事都是看得很透彻的。
排 比
张良在劝说刘邦不能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时,连续提出八条理由,整体上形成排比结构,气势一贯而下,说理充分有力。有些句子,如“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证有力,气势逼人,充分展现了张良“王者师”的气度与智慧。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也成为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非常了解刘邦,在汉群臣争功的情况下精于“谋自身”,因此他不争功反而急流勇退。所以,在汉初“三杰”中,只有张良始终未伤毫毛。司马迁把张良刻画成了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莫不乡风慕义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C.汉王赐良金百溢
D.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解析:选D。A项,“乡”通“向”,向往。B项,“郄”通“隙”,隔阂,矛盾。C项,“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固:稳固
B.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捐:放弃
C.陛下事去矣
去:离开
D.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桡:削弱
解析:选C。去:失去,完了。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A项,连词,来;介词,把。B项,介词,趁机;副词,就。C项,动词,到;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替。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弃坟墓,去故旧
A.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B.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C.而发兵北击齐
D.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项是名词作动词,向东去。C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是使动用法,使……休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莫不乡风慕义
乡风慕义:仰慕陛下道义
B.楚必敛衽而朝
敛衽:敛起衣襟
C.表商容之闾
表:表达
D.以示不复输积
输积:运输、积聚粮草
解析:选C。表:表彰。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诚:副词,果真,如果确实。B项,副词,就;趁机。C项,助词,放在时间词后表停顿,无义;与前面的词语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原因”。D项,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连词,表并列,并且。
7.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B.汉王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张良却列举了种种不利因素,坚决表示反对。
C.张良认为,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汉王就失去了一起夺取天下的势力。
D.汉王听了张良的分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郦食其破口大骂,并立刻销毁了印信,罢免了郦食其的一切职务。
解析:选D。“并立刻销毁了印信,罢免了郦食其的一切职务”中“立刻”“罢免了郦食其的一切职务”不合文意。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译文:                
(2)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
译文:                
(3)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译文:                
答案:(1)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
(2)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筑圣人的坟墓,在贤人里巷的大门上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门前向他致敬吗?
(3)(周武王)将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没有用它们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吗?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注]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注】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善之
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
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
竟:最终
D.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食:吃饭
解析:选D。食:给……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为什么;怎么。B项,于是、就;是。C项,语气词,相当于“呢”或“吗”。D项,他的;自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解析:选D。“以致吕后也感慨”错,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另外,吕后对张良的行为持感激的态度。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张良(子房)虽然通晓事理,但却打算跟从神仙交游,这也未免太虚妄怪诞了。
B.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告诉人们应如何对待功名富贵,这对今人依然有借鉴意义。
C.作者充分肯定张良(子房)功成身退、淡泊功名荣利的做法,并认为张良是一个明哲保身的睿智之人。
D.作者认为,为人臣者面对功名富贵要有正确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招致“系狱”乃至杀身之祸。
解析:选A。张良知道神仙之事是虚妄荒诞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译文:                
(2)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译文:                
答案:(1)(如果士兵)不听从,就一定会很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攻击他们。
(2)人活着就有死的时候,就好比晚上过后一定是早晨一样;自古及今,本来就没有人能超脱这个常规而独自生存下来。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等到陈涉等人起义的时候,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归属沛公。张良曾多次用《太公兵法》说服沛公,沛公认为他说得很好,经常采纳他的计策。后来和张良一起南下,攻下宛城,向西攻入武关。沛公打算用两万人马攻打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生意人容易用利益来使之动摇。希望沛公暂时坚壁留守,派一部分人先出发,准备五万人的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然后派郦食其带领贵重的财宝去引诱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军将领的话。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不听从,就一定会很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攻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沛公)一直(追击败兵)到了蓝田,再次交锋,秦军最终大败。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封为汉王,在巴、蜀地区称王。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的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一边走一边烧毁了栈道。后来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分封功臣,封张良为留侯。汉高祖已封赏了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因日夜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高祖在雒阳南宫里,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纷纷互相坐在沙地上谈说。高祖问道:“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呢。”高祖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反叛呢?”留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亲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怨恨有仇的人。现在军吏们在计算战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高祖忧愁地说:“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谁最厉害呢?”高祖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快先封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那么人人都会情绪稳定。”于是高祖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能被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留侯于是说:“我家世代相韩,到韩国灭亡以后,不惜万金资产,为韩向强秦报仇,震动了天下。现在凭三寸之舌成为皇帝的老师,分封万户,位列侯爵,这是一个百姓所能达到的富贵的极点,对我张良来说很满足了。我希望丢开人世间的事情,打算跟从赤松子交游。”于是学起了辟谷、导引、轻身养生之术。适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么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呢!”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为文成侯。
臣司马光说:人活着就有死的时候,就好比晚上过后一定是早晨一样;自古及今,本来就没有人能超脱这个常规而独自生存下来。凭着子房的通达事理,完全知道神仙之事是虚妄荒诞的;然而(从)他打算跟从赤松子交游(这件事),可以知道他的才智了。面对功名富贵,是为人臣者最难处理的。像高帝所称赞的,只不过三杰罢了。但淮阴侯韩信被杀,萧何被关进监狱,难道不是因为功名富贵到极点但还不知道满足吗!所以子房以神仙为借口,丢弃人间的事,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对荣华利禄不屑一顾,人们常说明哲保身的人,子房是一个啊。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