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3 23: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请为下面这些歇后语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刘备借荆州
三个臭皮匠
万事俱备

不自量力
有借无还
趣味竞猜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顶个诸葛亮
只欠东风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背景: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写于“官渡之战”)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实现了吗?
原因又是什么?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宏大的志向——统一全国
没有
曹操想统一中国,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曹操像
曹操 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胜利
结果:
交战双方:
时间:
袁绍和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意义:
偷袭袁军屯粮,以少胜多
过程.特点: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操
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袁绍
曹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之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3)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措施或原因)
天下形势示意图
二、赤壁之战
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
孙刘势力有所发展。
曹操
孙权
刘备
看图说话
三顾茅庐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失败退回北方
结果:
交战双方:
时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意义:
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特点: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孙、刘
曹操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曹 操
20万人

孙、刘联军
5万人
赤壁之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历史使人智慧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
动 脑 筋: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1、三国建立的背景:
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2年
建业
孙权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3、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下来。魏国建立之后,统治者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1)魏国经济的发展
屯田
翻车
(2)吴国经济的发展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孙权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3)蜀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无法调和,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判断标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你眼里的曹操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



歌诀记忆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
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230年卫温去台湾。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 B、222年
C、221年 D、229年
C
A
D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6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曹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这句话有错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大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会有虚构和夸张的的成分;而史书记载的是史实, 准确。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使它变成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