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评价
我们前秦当今,重兵百万,投鞭断流,是时候一统全国了,唯一的心头刺是南方的东晋了,待我发动百万大军一举击败东晋,统一中国指日可待也。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从容应对,讲究技巧,以一抵十,战胜前秦并非完全不可。
淝水之战
背景
时间
领导者
目的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相关成语
前秦强大后与东晋形成对峙。
383年
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前秦(80余万) PK (东晋8万)
东晋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陷入混乱分裂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苻坚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问题思考:
1.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时间:①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439年,
背景:
①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方民族长期杂居,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材料一: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者罢官。
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孝文帝
措 施
意 义
迁 都
汉 化
措 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何为“民族交融”呢?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意义及如何评价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呢?
(分组讨论,思考问题,完成下列表格,限时3分钟)
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交融方式
表现
意义
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北学农业,汉学畜牧
北学汉族的君主专制
北学汉语,汉学乐、舞
各民族相互学习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P96
评价: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既有紧张又有缓和,但在总体上,以民族交融为主流,这一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随堂训练
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