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6课《聆听 摇篮曲(勃拉姆斯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6课《聆听 摇篮曲(勃拉姆斯曲)》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8-23 17:1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聆听《摇篮曲》(勃拉姆斯曲)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欣赏圆舞曲、进行曲,再由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通过欣赏三首不同音乐体裁的音乐,对比感受每首音乐独有的风格特点。而在老师演唱歌曲时则把学生带入摇篮曲的氛围之中,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在老师演唱的基础上,学生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有了初步印象,紧接着进入第一环节:感受摇篮曲,第一遍让学生围绕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和体验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扮演好指导和帮助的角色。第二遍则引导学生用肢体表现音乐要素,进一步感受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之中。第三遍听辨主题音乐的演奏乐器,引导学生从乐器的音色入手,再次感受音乐的丰富多彩。然后,启发学生用歌声来哼唱主题旋律,切身感受音乐,老师再带着学生画旋律线,分析和感受乐句特点,进一步学习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一遍遍的聆听和感受让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在妈妈幸福的摇篮中,幸福而甜蜜。最后再通过学唱歌曲,进一步体验,激发对摇篮曲歌曲演唱的学习兴趣,启示学生对伟大母爱的感恩。
最后,通过拓展感受东北的《摇篮曲》,以及课堂课后,聆听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摇篮曲,进一步延伸对摇篮曲的学习。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摇篮曲是抒情性声乐曲或器乐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孩入睡的歌曲,后来演变成一种音乐体裁。本节课是一首由勃拉姆斯的歌曲改变的管弦乐,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摇篮曲的风格特征时,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那种深深的母爱。在之前的音乐课上,学生陆续感受了进行曲、小夜曲、船歌、变奏曲、舞曲等不同体裁的音乐,在本节课中又感受到摇篮曲,对这些不同体裁的音乐风格有了一定感性的积累,这将为他们初中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摇篮曲》。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的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地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歌曲采用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4小节乐句组成。前乐段曲调比较平稳,柔和恬静;后乐段则在两个乐句句首使用了八度大跳,抒发出母亲谛视着孩子而产生地幸福、激动地心情。
本节课聆听的是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的《摇篮曲》,虽然离开了歌词,但由于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器乐音色,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主题,显得更加优美动听,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不仅营造了歌曲所具有的温存、亲切、安详的气氛,还赋予这首曲子更多的色彩变化。
四、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低段地学习,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同时,在聆听音乐方面,从不会怎样去聆听乐曲,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地指导和训练,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也能表达出来自己的所听所想所悟,具备了基本的音乐学习能力,在聆听音乐主题旋律、乐曲的结构,以及主奏乐器方面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五、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感受摇篮曲风格的音乐,体会《摇篮曲》的艺术性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进一步对“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
引导学生听辨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哼唱主题音乐,画旋律线,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通过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摇篮曲。
知识与技能:
完整、投入地聆听乐曲,能围绕速度、力度、节拍、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去感受摇篮曲的风格特点,体会音乐所蕴含的情感。
听辨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感受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会跟着老师一起模唱主题旋律,会和老师一起画旋律线并感受不同乐段的特点。
有感情地演唱勃拉姆斯歌曲《摇篮曲》。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1、重点:完整且投入地聆听全曲,能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能从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去感受和体验乐曲的特点。
2、难点:感受和体验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准确表演摇篮曲的节奏和情绪。
七、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乐曲的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八、教学方法分析
以视听欣赏为主,与听、说、唱、练、讨论、表演相结合。
九、学法指导分析
在老师地引导下,完整和分段欣赏乐曲,能从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对乐段进行感受,并体验特点。能听辨主奏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试着跟老师一起学唱带有歌词的《摇篮曲》,同时对不同版本的《摇篮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准备
电子琴、PPT、大卡、小卡、先关资料(图片、文字、音频)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生问好
老师对本节课提出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挣得“勤学章”。
播放《春天的芭蕾》《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老师表演《摇篮曲》,提出问题:三首不同音乐体裁作品的情绪。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摇篮曲,一起走进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板书课题“摇篮曲”
(讲+问+写) 老师好!
认真聆听音乐
学生看PPT
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课题
(听+想+说) 聆听不同体裁的音乐,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
感受和表演《春天地芭蕾》圆舞曲特点
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热烈、激情、节奏感强的氛围,同时,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乐曲。
对比聆听另一首作品《摇篮曲》,回答乐曲的感受,从而体验出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
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
走进音乐
感悟内涵
(一)感受体验摇篮曲
1、完整聆听全曲
提问:边听边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节拍、节奏、情绪是怎样的?
2、再次聆听全曲。
用合适的动作跟着音乐律动。哼唱主题音乐。
提问:乐曲的各要素是怎样的?
3、听乐曲的主题是由哪几种乐器演奏的?完成课本练习题。
出示主奏乐器图片,并让学生听乐器的音色。
让学生听看乐器的图片,听乐器的音色。
老师带着学生用“wu”来哼唱主题。
4、边听边唱主题音乐,和老师一起画旋律线,感受乐段的特点。(A+B)
第一乐段旋律进行比较平稳,柔和恬静;而第二段旋律起伏比较大,抒发出母亲谛视着孩子而产生的幸福、激动的心情。
5、完整聆听音乐,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进一步感受摇篮曲。
(二)学唱摇篮曲
了解曲作者,PPT出示曲作者的个人简介。
讲一个关于曲作者的小故事
1、听合唱版《摇篮曲》
让学生给你跟着一起哼唱。
2、了解歌曲的知识。
3、老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提示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要素。强调“弱起小节”“倚音”等知识。
(讲+唱+问)
认真聆听,感受乐曲。
再次认真聆听全曲,闭眼睛,身体摆动,感受乐曲。跟着琴声一起哼唱。
认真聆听主题旋律,
听乐曲的主奏乐器。
独立完成练习题。
跟着老师模唱旋律。
学生听音乐,跟着老师一起画图形谱,感受音乐的起伏。
有的学生有的打节拍,有的模仿拉小提琴和大提琴,还有的摆动身体……
学生自学

学生边听边哼唱
看PPT
调整坐姿,和状态。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演唱,注意音乐要素的表达呈现。

(听+练+唱)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乐曲,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培养学生地审美能力。
哼唱主题旋律,体验摇篮曲的特点,为唱摇篮曲做铺垫。
通过分析不同乐段的情感,分析旋律起伏,进一步体验摇篮曲的内涵。

进一步加深对主题音乐的感受,听辨主奏乐器,加深对乐器的了解和学习,
对整首乐曲加深印象,感受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歌曲的乐理知识
演唱来进一步感受这首摇篮曲的内涵,从而激发对母爱的感恩。

三、 再创作
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老师准备四件打击乐器,让四名学生表演,由学生听辨选择适合《摇篮曲》乐器。
课后小组合作练习,用选择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完成后展示。 学生上台表演打击乐器
其他学生听辨,选择乐器。
小组合作完成实践。 完成课堂实践,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总结能力。激发对母爱地感恩。
四、 拓展延伸 1、聆听东北民歌《摇篮曲》
老师播放歌曲
2、伟大地母爱 深深地感恩。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妈妈感恩的话。
出示歌唱妈妈的歌曲。 学生聆听,谈感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感而发。
更多地了解不同地区风格特点地音乐
五、 作业 聆听各地的《摇篮曲》 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等媒介聆听。 感受不同地区摇篮曲的异同,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风格。
课堂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
2、老师总结评价。
十二、板书设计
摇篮曲
——管弦乐
一、节拍3/4
1 3 强弱规律:1拍强 2、3拍弱
2
二、画旋律线曲式结构
1 A
2
A+B
3

B
4
聆听管弦乐《摇篮曲》勃拉姆斯曲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六课聆听管弦乐《摇篮曲》,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旨在通过聆听、感受、体验乐曲,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摇篮曲”风格的音乐,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一音乐体裁的情绪、节奏等,从而对 “摇篮曲”风格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都写过这类歌曲。平时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较多的摇篮曲,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对于学生说来不算陌生。管弦乐《摇篮曲》是根据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歌曲《摇篮曲》改编的,用器乐曲的形式得以呈现,情绪和风格特点很鲜明,小提琴和大提琴为主奏乐曲,使得音乐丰富多彩更加有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的风格特点,通过反复聆听,并逐一完成聆听要求,一步步把学生带入乐曲之中,使学生达到切身地感悟和体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音乐的难点,理解了音乐的意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课前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用心揣摩每一个教学环节,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
2.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有效,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3.课堂教学流畅,环节衔接紧密,层层推进,把学生带入到了音乐的情境之中。
4.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较好。
5.教师态度认真,教太大方自然,服装干净得体,语言优美,以足够的热情和激情投入课堂,范唱到位,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和引导学生。
6.学生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能和老师一起较好地完成各项体验活动,感受到了“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基本掌握了“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不足之处:
1.个别教学环节不完善,例如《课堂评价表》环节有些生硬,浪费时间。聆听感受环节中听的次数够了,但引导学生体验的还不够,没有完全进入音乐情境,对音乐的强弱、节奏、情绪等有些停留在表面,当然也感受不到“摇篮曲”的美。
2.整堂课内容较多,前松后紧。
3.教师的语言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精炼。
4.学生在表演歌曲是,对音乐风格的把握不够准确。
5.老师缺少行之有效地指导方法。
没有完美的课堂,但可以给学生最美的课堂享受,我将继续学习,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音乐本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地聆听习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学生共同进步。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音符是人类最美的文字,我将带领我的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之美,实践和创造音乐之美。

刘辛龙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