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江苏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整首歌曲一字多音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使音乐显得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教学内容:
一、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细腻优美的风格。
二、欣赏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充分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带给人们的不同艺术享受,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三、创造性地表现歌曲《茉莉花》,让学生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歌曲,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魅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具有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能力。他们已经懂得热爱生活,所以他们爱音乐,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按节奏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用纯真甜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茉莉花》,通过变换演唱形式巩固歌曲。了解《茉莉花》的民歌风格,通过比较不同地方的民歌《茉莉花》感知地方音乐特色。
二、能力目标: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江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三、创新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通过学习《茉莉花》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导入新课
1.师引导学生深吸气,学生练习呼吸及歌唱。提示学生要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唱,注意气息的保持,一口气唱到低。吸气时犹如用鼻子闻到茉莉花淡淡的清香。
2.师:你知道最早传到外国的中国民歌是哪一首吗?有一首民歌,仅在中国就有二十多种版本,从江苏、河北到辽宁、山西都广泛传唱着,你知道这首民歌的名字叫什么吗?
3.师:今天老师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以后猜猜这是到了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注意到背景音乐了吗?知道是什么歌吗?(播放江南水乡的视频,背景音乐茉莉花伴奏音乐。)今天我们就到江南水乡去走一走共同学习演唱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
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速度?(中速)
歌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柔美抒情的)
2.学唱旋律
(1)用“lu”哼唱旋律(出示歌曲启发学生从速度、力度、歌唱方法上考虑用哼鸣随琴哼唱歌曲旋律)
(2)哪一句比较难唱,师生共同解决。
(3)跟琴来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教师逐句教唱歌曲。
(2)跟琴完整演唱全曲。
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词解决歌唱难点“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听到这句时你有什么感想呢?
4.演唱歌曲及歌曲处理
(1)歌词含蓄、细腻,刻画了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想摘又怕,欲弃不舍”的爱花惜花之情。在学唱歌词时,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出少女的这种心理活动。
(2)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闻到茉莉花香,想摘花但又舍不得摘的心情。带着爱惜茉莉花的感情唱。生畅谈置身茉莉花丛的感受,在演唱时注意气息要连贯,运用强弱、连断的对比,唱出江南水乡的韵味。如:“好一朵茉莉花”要唱得流畅,“香也香不过”、“采一朵”用弹跳短促的声音唱。第三句描写的是心理活动,要弱处理,把内心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来。低声部整体来讲可比高声部唱得连贯些,以形成声部的对比。最后一句“不发芽”可用渐慢、渐弱来处理,“芽”字的拖腔,为保持气息,注意在句头吸足气后,控制住气息慢慢吐出,把一字多音的拖腔唱出“余香未尽”的感觉。
三、聆听三首不同地区《茉莉花》
1.欣赏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2.师生总结:引导学生从速度、歌词、情绪、语言、演唱方法等艺术要素出发,挖掘江苏、东北和河北三首《茉莉花》的不同特征。江苏:委婉秀美 河北:刚直爽朗 东北:粗犷豪爽
四:拓展欣赏《茉莉花》
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不同乐器演奏,还有人演唱,还有意大利的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中也选用了茉莉花的旋律。
1.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唱《茉莉花》。
2.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片段。这部分是东方升起的太阳,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
3.欣赏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这是一首由美国作曲家肯尼?基改编和吹奏的萨克斯曲,改编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理解,也充分说明了音乐是无国界的。
4.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
五、总结
一首江苏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那是因为透过优美婉转的旋律,溢发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茉莉花》还被誉为“中国第二国歌”美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茉莉花不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让我们把茉莉花唱响全世界。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茉莉花”这一主题展开,为学生展示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茉莉花,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以外更多茉莉花的音乐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本课设计以一首家喻户晓歌曲《茉莉花》贯穿始终。备课时,我发现,要把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详细地介绍给学生,还要使他们对于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等诸多曲调和风格都要有所感知,同时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那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使这节课目标的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大屏幕播放一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江南水乡的美景。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学习兴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这节课我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欢上民族歌曲《茉莉花》。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定得很高,只要是切合实际的,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音乐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