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行线》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观察几个实际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从中抽象有两条直线组成的几组
表示位置关系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平面内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进而描述平行线的概念。教材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试一试”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会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从而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平行线的概念和画平行线。
二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教材提供的场景和从场景中抽象出的三组直线有点少,不便于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所以我又添加了一组不垂直相交的直线,一组斜着平行的直线。这样为学生的分类提供了足够的典型材料。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我准备了一个正方形盒子,通过实物观察,化抽象为直观,使抽象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在画平行线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总够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的做法在讨论汇报中不断完善。
三案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小棒、展示板、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媒体出示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几幅场景同学们见过吗?找一找,这里有直线吗?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1.媒体出示从场景中抽象出的五组直线
师:你会给这样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并归纳出你们小组的意见,开始.
师:刚才有同学说3号图形是“交叉”的两条线碰到一块儿,有谁知道“交叉”用数学语言怎么说?对,在数学上我们数学家爷爷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交”.
2.把线段想像成直线再分类,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相交”和“不相交”.由此而认识平行线.
3.学生充分活动后,展示分类的结果,说明分类理由.从学生理由中形成“相交”“不相交”的概念.从而归纳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4.媒体动态演示,深化学生认知。
三
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教学平行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看不相交的这一类,像图4上这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在同一平面内不会相交两条直线)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关系就称为:互相平行(板帖),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认平行线(板帖)
师:大家在生活中其他地方用到过“互相”这个词吗?
(1)描述平行
师画出一组平行线
师:我们可以称为其中一条直线是另外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这时,可以说:红线是蓝线的平行线蓝线是红线的平行线红线和蓝线互相平行(板帖)
师:在数学上,我们经常把这两条直线一个叫直线a,另一个叫直线b,谁能用一句话来说直线a、b之间的位置关系吗?(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或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或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同桌互说,师一一给予评价,同时强调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单地说直线a是平行线或直线b是平行线。
师: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线打交道,你还能找一找,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2)出示一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再次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师课件出示答案.
2.画平行线
师:我们用折的方法能够得到一条平行线,你能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照课本40页的画法.
学生充分活动,师行间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到展台上展示自己的三种画法:方格纸上画直尺画一副三角尺画
师用三角板演示画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尝试经过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想想做做”第4题)
3.找平行线
师:会画.会折.你还会找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同学们,你觉的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欣赏生活中体现平行的实物图片,师解说.
教学反思
一、为知识生成提供足够的数学材料
因为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长而增长,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许多都是从日常概念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四年级学生在之前接触的图形都是平面内的,而抽象出直线的图片也能直观的看出是平面上的。我还是先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所以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呈现生活中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现实场景中的图片抽象出相应的图形。概念学习中学习素材很重要,由于想让学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我认为教材提供的素材还不够丰富和全面,于是增添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相交和平行的图片。数量充足,变式的形式也有,这样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对两种位置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铺垫。
二、通过反例,辨析概念本质。
怎么认识是否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呢?开始我也尝试着想其他的方法来体现,但都觉得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也不好理解。而且开始跑道线、棋盘上的线都是正例,仅从正例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概念的反例能提供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精确。最好是直观的,学生熟悉的,于是我就想到了立交桥,这个学生在生活中都见到过,生动形象,容易理解。由抽象到形象,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具体例证太少也会对概念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在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我又安排了长方体上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辨析。这时把学生思维提升到半抽象状态中,使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从具体直观上升到图形水平,既直观也需要孩子发挥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里安排的是正、反例相结合,通过三组边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辨析,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概念基本特征。从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可以看出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
三、动手操作内化,在实践中改进。
在学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要给他们一个内化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走弯路,这样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积极创造。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特殊的材料创造平行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由易到难。点子图、方格图、白纸、小棒等等学具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体验到了乐趣,通过自己的尝试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对随意摆小棒和随意折纸的不准确性的认识中,更加深化了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对画在白纸上的平行线进行置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画法。这里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尝试画,让学生在学和练中掌握画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画平行线的注意点。但画平行线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还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以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提炼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动脑想、动手画,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画法在不断飞跃,他们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空间观念。我想这样应该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些,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和相关直线的位置,认识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和平行线,能举出互相平行线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了解平行线间距离的特点。2、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能应用平行线的认识进行简单判断,体会抽象和简单的演绎,进一步积累图形的学习活动基本经验;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几何与图形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2、教学难点:独立画出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课件。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一、借助生活,建立平行
借助生活,建立平行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和射线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线,(SMART淡入)电动门上有线、铁轨、电线塔架、游戏棒、单杠上都有线,如果从每个画面中选取两条线,就得到电子白板上这五组线,①×
②﹦
③
④
⑤‖
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组直线,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师:你说得挺有道理的,下面我们要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是相交,你们认为什么叫相交?师:那就是说两条直线相交,必定有一个交点,以同学们的理解来分别验证①④③(在验证第③号的时候强调:直线可以延长)提问:指着②⑤问:按同学们刚才的分类标准,在这类中每组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对吗?下面我们要交流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叫平行?同学们都这样想吗?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利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软件录制的一段视频。(代表某段铁轨的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继续延长下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怎么样?永远也不相交。(板书:那像这样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互相平行的。)师:现在明白这五组直线怎样分更合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专门学习认识平行线。指着②号问:,我们已经知道这组中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那么,它们谁和谁互相平行呢?这样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直线a和直线b,现在就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并师指着互相平行引导学生说。
生分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参与其中。小组代表利用SMART拖拽功能将五组线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标准。生:相交就是两条直线碰在一起。生:还有一个交点。生:只要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的。生:不管怎么延长都找不到交点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生:只要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远都不会相交在一起的它们就是平行的。学生观看视频,并在头脑里想象:这两条直线无限的延长下去会怎么样?生交流汇报。
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师:像这种平行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先观察一下我们的身边,哪里有互相平行的例子?师:同学们,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太多了,老师这里也找来了几幅图,你能从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SMART单元格放大出示)五线谱、秋千架等让生找互相平行的线。师:看来,平行与我们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只要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好,咱们继续,其实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藏着平行线呢?你能找到它们吗?师: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记住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样子,深深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下面现场检验一下,下面哪一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汇报交流(如黑板、桌子等生通过观察思考,利用SMART笔工具画出几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学生回答反馈。生用手势表达观点:不平行咱们就这样(手势“×”),平行的咱就这样(手势“‖”)
三、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师:咱们今天认识了平行,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现象,现在你想借助手中的材料创造一组平行线吗?请按要求,先想一想,再画一画,师巡视。师:老师告诉大家,只要操作合理的话,这三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可是同学们看,师边演示边质疑,这样移,移……只要一不小心,就会移歪了,那这样画出来的直线平行吗?那在平移过程中,如何保证不会移歪呢?
师:下面提高要求,不但要画它的平行线,还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请在作业纸上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标准,师巡视指导,展示交流。小结: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平行线,画的步骤是: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固定直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3、再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生动手操作,借助手中的材料创造一组平行线。生:展示作品,交流。师生合作,演示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生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自己动手再画一组平行线。
四、体验收获
体验收获
师:我想今天你们一定有了很大的收获,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分类,了解了相交和互相平行,借助生活对平行线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老师课后布置一个任务,利用平行和相交的线,设计一幅作品。
生谈今天的收获。生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概念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好的。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图片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对两种位置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内化概念。
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学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给他们一个内化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创造。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材料创造平行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更加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不足需要改进。
有些细节处理的有些粗糙,比如让学生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学生说的还不够充分。时间安排上欠妥,前面太紧,内容讲的太快,不够深入。《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生分析: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第39—41页),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
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
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练习纸、三角尺、直尺
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直观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高压电线杆、秋千四幅图。
谈话:这些是生活中的图片,认识它们吗?图中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学生指说)那我们可以得到这四组直线,课件展示。观察:每幅图中都表示出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探究新知
分类,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思考:你能根据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追问:为什么这样分?有不同的分法吗?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重点讲解第三组直线,表面上是不相交的,但根据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将直线延长,它们最终还是相交的。得出结论:第一组和第三组直线相交,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不相交。
观察思考,认识平行
初步认识平行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不相交。
出示第二组和第四组直线,让学生想象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相交吗?(不相交)在数学中,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为互相平行。
(补充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就是平行的定义。
实物演示,突出“同一平面内”。
直观展示一长方体纸盒,将长方体一个面的长和另一个面的高用彩色塑料管延长,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为什么?所以要加一个条件。(板书:同一平面内)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是判断平行的两个条件。
讲述: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那么就称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老师用直线a和直线b表示这两条直线,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不能单独说直线a是平行线,也不能说直线b是平行线,因为这两条直线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开。如果用直线c和直线d表示另两条直线,你能说说两者的位置关系吗?说给你的同桌听。指生说说,再交流。
过渡:认识了平行,接下来,老师要让你们辩一辩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题老师要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学生用手势表示,再交流)
寻找平行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你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吗?仔细找一找。学生举例,注意错误指正,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巩固练习
过渡: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平行线。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找一找):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指生回答,再交流)
3、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创造平行线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创造一组平行线?好,谁来把老师的要求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创造的最多,动手最快,好,开始。
同学们动作真快,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方法。
学生展示画平行线的方法(预设):
利用本子、方格纸上的平行线画。
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边画。
用长方形纸对折,折出平行线。
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也要指出局限性和不当之处)
(2)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讨论: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子不倾斜,能够平稳的平移呢?
老师黑板上有一条直线,我怎么画出它的平行线呢?(平移)老师夸张移得倾斜,行不行?(斜了)老师这次认真移一次,还是有点斜。思考:怎么才能平稳的平移呢?有什么办法?(给三角尺加一个轨道,这样尺子就可以平稳的平移),看明白了吗?(随平移的距离变化,可以画出无数条)试验一次,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画完同桌互相检查。
好,我们来总结画平行线的步骤(播放动画,边讲述)
提炼方法:一画(合)、二靠、三移、四画。
(3)应用反馈(出示
“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老师增加难度了,经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有信心试一试吗?好,谁愿意上来演示。(用与试一试同样的方法只要平移后的线经过A点就可以了)注意只能画一条。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呢?(板书:认识平行)谁来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行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图片,并解说)。
作业布置:
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设计一幅作品,并画出它的设计图。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着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整的上完了。整节课较为流畅,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讲解得也很仔细。但就效果,学生对平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后来学生创造平行线时,没有把握平行线的本质特点。画平行线的教学中,应该放手给学生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充分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
整节课,引导太细致,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强烈,没有过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评价方面,评价语不够丰富和及时有效。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正这些不足,争取做到更好!认识平行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已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对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认识;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后,又让学生利用获得的初步认识去找更多的实例来丰富认识;最后在操作活动中反复体验,逐步获得对平行线的清晰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方格纸、钉子板、皮筋、小棒。
教学过程:
结合情境,认识平行
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课件出示图片,观察四幅图片,图中分别有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片上指一指。
根据这四幅图,可以画出这样四组直线。(课件出示)
你能把这四组直线分类吗?教师在黑板贴出这四组直线的卡片。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卡片的位置。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着重讨论第3组直线是否相交,它们为什么会相交,请同学用手来比划一下。
认识互相平行
第2组、第4组直线不相交,象这样的两组、直线我们说它们互相平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行。板书课题。
那么什么叫“互相平行”,什么又叫“平行线”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39页中间的一段话。
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互相平行”,什么叫“平行线”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这两句话认为哪些地方比较重要,同位说一说,指名答。
“同一平面内”什么意思?教师借助纸盒帮助学生理解。
“互相”什么意思?如果第2组直线中一条叫做A,另一条叫做B,那么我们说A是B的平行线,还可以怎么说?
想想做做1,学生用手势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大屏幕出示图片,在这些图片里你能找到吗?
生指一指,说一说。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指名说,同桌再说一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平行
做平行线
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画一画、围一围、摆一摆,做一组平行线吗?
可以利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图工具,小组内分配一下,每人选择一种材料做一组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
向小组内其他同学介绍你做的平行线,其他同学判断他做的是不是平行线。
小组汇报。
画平行线
我们刚才通过画一画、围一围、摆一摆,做出了一些平行线,怎样才能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呢?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的。师示范画。
你能说说老师是怎样画的吗?请学生说一说。
请你在一号作业纸上用这种方法画一组平行线,同桌互相检验一下。
反馈交流。
你觉得话平行线时应注意什么?
师小结。
试一试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同桌检验,反馈交流。
巩固应用
想想做做2
请你把二号作业纸象41页第2题这样对折两次,再打开,量一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如果再对折下去,它们的折痕的长度会怎么样?
想想做做3
学生判断,反馈交流。
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在一起认识了平行,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现象,这些平行线有什么作用呢?课后你们可以去调查了解。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上我从生活情境入手,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去充分感知,从中感受到平行;然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实例,进一步丰富感性认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平行的表象后,我让学生画、围、摆做一组平行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进一步体验和感受,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平行的认识,同时渗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空间观念的发展。
这堂课也有很多不做之处,首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要求讲得不够清楚,在课前发给学生的信封里有一张白纸、一张方格纸和两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后,我发现很多小组没有把信封里的材料都取出来,于是一一去提醒,这样,学生活动时间延长,导致最后练习没有完成。这里我应该在全班统一提醒一下,也许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其次,对学生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没有很好把握,使课堂上的一些知识点仅仅点到为止,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第三,对平行线的画法指导不够到位,教师示范画后,请两位同学说了画法,这是还可以请同位互相说一说,已明确画法。在反馈画法时,有学生说到用量距离的画法,我当时也没有认真思考,就肯定这种画法,课后才想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垂直,这种画法是不准确的,只有当学生学过垂直,认识到平行线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才能正确掌握这种画法。《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在经历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互相平行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一组平行线,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这是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成了一条(射线),两端都无限延长,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有什么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同时课件演示)
(课件依次出示三张图片)认识吗?指名(电线塔架、铁轨、双杠)。从图中能找到哪些直线?(独立思考,分别指名到前面指一指,同时课件演示),我们从每幅图上选取了其中两条直线(课件演示)。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直线的基本特征,为认识平行做好铺垫;通过电线架、铁轨和双杠的场景图抽象出三组直线,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同时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平行线
1.仔细观察这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
出示第一组:这组直线相交吗?(指名多人,意见不一致)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同时通过操作,使他们看到把这两条直线延长他们就会交于一点。进而体会直线是无限长的,但画图时不可能画出无限长的直线,延长是为了看清楚它的交点。)
出示第二组:这组直线相交吗?延长之后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铁轨的两边正在无限延长(相交了吗?)继续延长,相交了吗?无限延长下去,会相交吗?揭示概念:(课件演示)在数学上我们说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出示第三组:这两条直线呢?无限延长之后呢?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你会判断了吗?写出相应的序号。
(独立填写,指名回答,反馈)
提问:第2组为什么不是?第4组呢?也就是说像这样的几组直线,如果不相交,就一定平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依次观察这三组直线,看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并在活动中发现第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另外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进而获得对平行线特征的初步感知,同时指出“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以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平行线的概念。进一步通过对四组直线相互间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2.互相平行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适当指导,例如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等,注意纠正学生举例错误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直尺上有互相平行的例子吗?作业本上呢?还有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以强化已经形成的平行线的表象;引导在文具上找互相平行的例子,为画平行线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画平行线。
1.你能想方法利用它们来画一组平行线吗?
例如:我是沿着作业本的格线画的,我是沿着直尺的对边画的等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合理的都给予肯定。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平行线,不要求用某种特定的方法画平行线。)
2.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利用它的格线画两组相互平行的直线。
(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反馈。两组直线是沿着同一方向的格线画的,这时画出的四条直线中每两条都互相平行,这四条直线可以看作是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沿着不同方向的格线画,这时两组平行线互相垂直。)
3.刚刚同学们画了几组平行线,如果老师给你一条直线,你能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独立完成,集体评议,你是怎么画的?可以先把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尺的另一条边画直线。)
(出现学生用尺子直接往下移来画平行线的情况。)提问:用这样的方法画出的是一组平行线吗?(激起争论。)有同学觉得是,也有觉得不是,怎么办呢?两条平行线之间还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4.请同学们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都相等。)
那现在你有办法判断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吗?指名,操作。(提醒学生以后判断两条直线或线段是不是平行时,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取两个点,分别向另一条直线画垂线,如果所画的两条垂直线段相等,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可以直接用尺子量一量,如果距离都相等,说明这是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
5.认识这些图形吗?(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
这些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有几组?数一数,填一填。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长方形中有2组互相平行的线段,梯形中有1组,平行四边形中有2组,这个六边形中有3组。)
【设计说明:在认识平行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画平行线、找平行线等活动,不断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初步发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以丰富对平行线特征的认识。这一系列操作活动,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认识了平行线,画出了平行线,学会了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角和垂线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教学平行线的认识,再教学画平行线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设计了教学基本思路。
课一开始,通过复习直线的基本特征,为认识平行做好铺垫。紧接着出示电线架、铁轨和双杠三幅场景图,从中抽象出三组直线,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依次观察这三组直线,看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并在活动中发现第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另外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进而获得对平行线特征的初步感知,同时指出“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以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平行线的概念。进一步通过对四组直线相互间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以强化已经形成的平行线的表象;同时引导在文具上找互相平行的例子,为画平行线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提出你能想方法利用它们来画一组平行线吗?学生通过画平行线、找平行线等活动,不断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初步发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以丰富对平行线特征的认识。这一系列操作活动,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