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09: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走近作者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字词积累
宽宥(

游弋(

轻觑(

麾(
)下
赘(
)余
窗棂(

要诀(

困厄(

灼(
)晃
憎恶(

yòu


huī
zhuì
líng
jué)
è
zhuó
zēng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字词积累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坍(tān)塌】崩塌。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广袤(mào)】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chěng)】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字词积累
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
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
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整体感知
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细读1-6段,思考: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细读感悟
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细读感悟
(二)细读7-8段,思考:
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接下来用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细读感悟
(三)细读9-11段,思考: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
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
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细读感悟
(四)细读12-15段,思考: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
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
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
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深入思考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五)细读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品味语言
1.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1)第8段,“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一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驻足心间。
(2)第8段中“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3)第10段,“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4)第10段,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中“鹊”“桃”指的是“事业”;“鸠”“李”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2.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品味语言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第一部分中,采用比方论证(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道理论证。
第8段中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充满爱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品味语言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3.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撑起精神世界大厦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
好的事业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
(努力向上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