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教学课件
司马光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
司马光的童年事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司马光》这篇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事迹。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文章主人公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文章主人公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diē
qì
chí
整体感知——
我会读
公
跌
喜
有
jiē
司
倒
皆
欢
弃
持
大
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sī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庭:
瓮:
皆:
光:
迸:
庭院
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全,都
(在此处)指司马光
涌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我会写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
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掌握文章大意
司马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1.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群儿戏于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于”就是在的意思
“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
“庭”指庭院
“群儿戏于庭”的意思就是
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方法拓展
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是爬的意思,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
“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
“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持”,用手拿
小孩子们都抛弃了落水的孩子们跑开,司马光拿着石头击打瓮使它破碎
“破之”,使瓮破碎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方法拓展
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
深入探究——2.理解语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水迸,儿得活
“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
“得活”是得救的意思
瓮里的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被困在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深入探究——3.理解文言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
(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
(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
(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
深入探究——3.理解文言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
(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在同伴命悬一线的时候,在其他小伙伴都害怕得逃离的时候,司马光却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头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交流一下。
深入探究——4.小组交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深入探究——写作借鉴
1.善用动作描写,生动具体。
2.善用人物形象做对比,勾勒生动主人公形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了举石砸瓮、救出落水的孩子的司马光。还了解了文言文这一种文本形式感受了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要学习司马光这种机智、冷静、勇敢、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与乐于助人有关的句子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与乐于助人有关的句子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ò)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
√
√
√
√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给红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
A.没有 B.埋没 C.淹没
2.光持石击瓮破之( )
A.代词,指群儿
B.代词,指瓮
C.代词,指石头
3.众皆弃去。( )
A.离开
B.距离
C.除掉
√
√
√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B.
司马光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C.
“跌”是形声字,左右结构,部首是“足”,音序是D。
B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
B.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
C.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D.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
√
×
×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小组内互相抽查
你也曾有过帮助别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吗?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写一写。
要求:
1.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