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鉴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鉴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6 11: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师生合作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2.总结诗歌人物形象的几大类型;
3.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学习环节】
一、自主探究:分析下列诗中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①歌
陈子昂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注:①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②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思维切入点:
知人论世。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垂钓小儿形象?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参考答案:塑

了一


明(

灵)、天真可爱的小儿形象。从

、神


面(


、动

、心


),“蓬头”“侧坐”表现了其天真可爱,“遥招手”“怕”表现了其机灵(聪明),表达了对小儿的喜爱。
思维切入点: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3、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问尘世的高人逸士形象。一是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衬托陆鸿渐的高雅不俗。二是后两句,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侧面衬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思维切入点: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
答题模式:人物形象鉴赏答案组织落脚点。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先提供答题错误示例,然后学生讨论)
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
.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本诗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通过“逐胜”
“小立”等动作描写与“只知”“忘寒”“最爱”等心理描写,描写出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的情景;
3、表达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1、本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
2、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