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一、导入设计
为创设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我的导入这样设计:
曹操,他以文韬武略,杠杆天下群雄,他以浪漫诗才,标举建安风骨。东临碣石观沧海,旌麾南指扫东吴。公元二0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举八十万铁骑,挥师南下。据荆州之力,兵临长江,投鞭断流,意欲尽收吴越,一统天下。一日,军中宴集,群情昂扬,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慷慨吟出这首前承先民,光耀后世的《短歌行》。
二、总体感知
首先,由我来配乐诵读课文,然后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字面意思。再由我检测学生对以下难句的理解: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5挈阔谈宴,心念旧恩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三.深入解读
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我将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作者情感。首先,我以本诗的诗眼为突破口,向学生提出“本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是哪个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看出是忧,进一步发问,诗人忧什么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一般能够找出一点或两点来,但不容易找全,我会让学生继续诵读有关诗句,从诵读中获得提示,识其文,明其义。学生最终能够回答出诗人忧虑的对象:一是人生短暂,二是人才难得,三是天下未定。为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我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人生,人才,天下三者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诗人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起的?这个问题的回答较有难度,我会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完成解答。因为人生短暂,所以作者想抓紧有生之年作一番事业,而对曹操而言,他的事业就是统一天下,而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拥有大量人才,所以,人生,人才,天下三者融为一体,互为因果。以上三个问题设计用意是让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把握诗歌的深沉意蕴,落实本课领悟诗人思想情感的教学目标。
四、合作赏析
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本诗的表达技巧,由于初中语文课本对比兴和用典的技巧提得不多,我打算采用提示点拨和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进行这一节教学。我会直接说: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对曹操诗歌创作影响很大,《短歌行》中不少诗句直接引自《诗经》,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引用或用典。此外,《诗经》讲究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比兴”是《诗经》中的重要表达技巧,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本诗也在使用这些表达技巧,请同学们自读文章,赏析本诗用典和比兴的妙处。
同学们往往会对这些诗句作出赏析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比
比喻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
比喻贤才难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
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比兴
以鹿享受美食主人款待贤才,同时先言鹿,再言嘉宾
运用比兴手法使得诗意表达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化用《史记
周公世家》的典故,起到了以少总多,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五、
课文小结及作业布置
课文进行到此,已经顺利完成了主要教学任务,可以进入总结阶段了,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此次课的清晰直观认识,总结可以让学生来做,老师补充,也可以由老师单独完成。我的总结是这样的:
曹操的《短歌行》秉承“诗言志”传统,极具深沉意味,忧思之情犹如卷天之潮,翻江倒海而来。忧人生,忧人才,忧天下,忧心烈烈,忧心如焚,其情宛如目见。同时,全诗继承《诗经》手法,反复比兴,引经据典,深得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