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就你们所具体的知识储备具体说说吗??
出示: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东坡还与美食有渊源,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对苏轼的认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二、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因“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其实作者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作者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三、初读感知
1、播放放录音,学生听读正音。2、听完朗诵,学生谈谈听了《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或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难点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品读“乐”景
1、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点评,2、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什么特点,从哪儿读出来的?
宁静
欢快
清澈
高远
朦胧
飘渺
空明
自由
重点品读:徘徊
一苇
独
3、齐读: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五、体会悲绪
1、指名朗读第二段。第二段感情基调与第一段有何不同?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1)品读扣舷而歌的歌词:桂棹、兰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学生可自创演唱《扣舷歌》。
《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
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歌词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2)品味箫声。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客人的洞箫声。?如何写箫声??重点理解:慕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体会主客对话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具体分析品味:问答之间,客有三悲──英雄不在,人生短暂,欲仙不能
(思考: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3、自由朗读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4、学生齐读第四段。5、分析哲理。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5、深入理解主客问答。
此次游赤壁,是一位同乡道人杨世昌陪同苏子的。你认为客人所说是否为杨世昌所言?
学生讨论明确: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6、体会前两段景的作用。这种意蕴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与的感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如果没有前两段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苏轼的感悟是精妙独到的,是他原本就潇洒豁达之心的全然显露,当然更是自然的恩赐。赤壁矶的萧然秋夜,清澈高远,把苏子衬托得仙风道骨,与众不同。
二、体会结尾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全班齐读四五段。?
三、结束课文
《赤壁赋》中客在感叹英雄安在?我们现在感叹苏轼何在?当再一次问起这个问题时,你去看看《赤壁赋》吧,苏子依然在赤壁之下泛舟夜游,依然在扁舟之中颓然就醉,依然是那只天边飞来的仙鹤,依然是自然界中千年不死的精灵。
附: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
乐
情
悲
理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