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小数乘、除法
教科书第113页的第1题,练习二十五的第2~5题和13~16题。
1.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计算能力。
2.对易错、易混题加以区分练习,强化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并运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解决问题。
会运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出示教科书第113页第1题第(2)小题,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本学期的总复习阶段。板书课题:小数的乘除法。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根据第(2)题的信息,请你解决题中的问题。
2.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3.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忆一忆: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可以翻开书,边看边回忆。
2.理一理: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逐一整理,出示知识点:小数乘除整数,小数乘除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小数运算中的简便定律,求积和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3.算一算:
27×3= 2.7×3= 2.7×0.3=
2.7×0.03= 24÷6= 2.4÷6=
2.4÷0.6= 2.4÷0.06=
比一比:
对比以上两组习题,你发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桌合作,共同发现。汇报交流,巩固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评一评:
师生共同对习题进行讲解点评后,说一说:哪些知识容易出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2~5题和13~16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方面?
在教学第一部分计算的复习时,我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笔算的针对性练习。
第2课时 简易方程
教科书第113页的第3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17题和第18、21题。
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代数的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用系统的方法整理知识,教给学生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1.44米)你们知道老师比你们高多少吗?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老师比你们高的数量。
对,用一个字母,比如a表示老师的身高,a-1.44就简明地表示出了老师比你高的数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出示教科书第113页第3题,请完成。
2.忆一忆:“简易方程”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3.理一理:
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4.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什么?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该注意什么?
——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什么区别?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关键是什么?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17题和第18、21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提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除课本中出现的几种类型外,如a-x=b和a÷x=b等也属于必考内容,这给教学带来了挑战,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有类型的方程解法的教学都应植根于等式的性质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等式性质的“妙用”。因此,有必要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的解法。
其次,学生在判断“a÷b中,a、b可以代表任何数”一题时,发生明显分歧。有的认为字母a、b可以代表任何数,所以是对的;有的认为这里a不能是0;有的认为b不能是0;还有的认为a、b都不能是0。我们要适当帮助学生分析除数不能为0的原因。
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教科书第113页的第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7~10题和第20题。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能够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之解决问题。
体会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类推等数学思想。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出示教科书第113页的第2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忆一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
2.理一理: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
3.写一写: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写出字母公式。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一辆汽车的后车窗有一块梯形形状的遮阳布,上底是1m,下底是1.2m,高0.7m。它的面积是多少?
2.一张边长4cm的正方形纸(如图),从相邻两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3.王村有一个占地面积是3384m2的鱼塘(如图),村长告诉小林,鱼塘两条平行的边分别是84m和60m。小林用这学期的数学知识算出了这两条边的距离。你能算出来吗?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评讲深化: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梳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多边形面积计算有时需要转化,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同学们以后学习很多图形,解决很多问题都会用到它。
第4课时 位置、可能性、数学广角
教科书第114页的第4、5题,练习二十五的1、11、12题。
1.复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复习通过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和可能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植树问题中的思想方法。
一、复习位置
什么叫“列”?什么叫“行”?怎么确定“列”和“行”?
竖着叫列,横着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用数对确定位置时需要两个数据,先列后行,如(3,2)表示什么?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第4题。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
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座位。
二、复习可能性
分组游戏,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第5题。
用枚举法列出各有几种可能,学生先做游戏,然后独立思考填完表格,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先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在附页中的方格纸上描出各点,并将它们连成一条小鱼。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如果两枚硬币朝上的面相同,我获胜。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