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名录,由国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赵、秦等国封邑的治理和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在秦朝,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春秋曾国贵族曾公求墓葬出土编钟有铭文“(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据此可知(
)
A.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B.西周完成了政治中心南移
C.南方曾国认同周王的权威??????D.西周实现了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曾国作为诸侯国追随周昭王南征,反映曾国认同了周王的权威,故选C项;根据材料“(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曾国作为诸侯国追随周昭王南征,分封制巩固,并非“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
”,排除A项;根据材料“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周昭王南征,实现了对南方的控制,并非“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项;根据材料“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可知此时周昭王南征,实现了对南方的控制,但并未涉及其他地区,并非“实现了边疆的控制”,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 )
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
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
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
5.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
职务
职责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
【答案】D
解析:“九卿”中的“宗正”“太仆”“少府”主要负责皇帝的家务事,体现了鲜明的家天下的特点,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了宋代台谏制度对于宋代政治体制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说明台谏制度有效的实现了对权力的制约,对宋代政治的长治久安大有裨益,B正确;台谏制度和官员的参政议政职能无关,排除A;台谏制度本身属于监察制度,其不能直接导致宰相权力下降,排除C;台谏制度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基础之上的,服务于皇权,其不能制约皇帝的决策权,排除D。
7.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榆‘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可知宋代地方没有铸币权、军事权和任官权,而且下级官员可以举报上级官员,说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下级官员揭发检举上级官员的不法行为,不属于行政制度混乱,排除A项;宋代将地方的军事权和财政大权收归中央,地方官员权势不可能过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君主专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8.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进一步完善;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再设置;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宰相的权力不断削弱
B.监督制约机制的削弱
C.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殊性
D.政治制度的质变性质
【答案】B
【解析】唐朝的三省之间有制约机制,相权对君权也有制约,明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皇权缺乏制约,故选B;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相权一度很大,排除A;唐朝和明朝是汉族政权,排除C;从唐朝到明朝,政治制度不断演进,不具有质变性,D错误。
9.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
A.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B.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
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表明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要挑选“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强调的是皇帝的亲信,挑选学识渊博的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军机处,排除B项;“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表明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提高中央行政的效率,排除C项。
10.《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
12.从左图到右图,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机构逐步精简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相权一步步地被削弱乃至被废除,专制皇权则相应地不断强化,故选D。图一到图二中央机构逐步增加,图四军机处虽然具有精简化的特征,但是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A;行政效率的提高是表象,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与B项同理,其本质也在于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C。
12.“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但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表明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内阁尚有制可循,而军机处设立后全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6分)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
【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
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角度、诸侯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
变化:根据材料“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角度、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
(3)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
14.(10分)下表是历代行政区划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概括古代县级政区的特点。(4分)
(2)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高层政区的变迁过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州”的层级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实质。(6分)
【答案】(1)制度: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特点: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
(2)变迁:从州到道(方镇)到路再到行省。(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
实质: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1)“地方行政制度”,依据材料中“郡”“县”“王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特点”,据材料中县级政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县级政区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的角度分析。
(2)“变迁过程”,据材料中高层政区的变化可知:从州到道到路再到行省。“变化趋势”,据材料中魏晋、隋唐、清朝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