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0.07
(注意: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每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史学肇始以来,文史研究范式就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根据个人兴之所至的研究领域的相应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这是体现文史工作的现实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史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二是努力提升本土文史研究成果的层次质量水平,力争在国际国内的一流平台(如顶尖的学术期刊,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文中有一个观点应当引起文史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大意如下: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虚幻化的不良趋势,为了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建立“信史+全史”研究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在地方史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引进其它社会科学门类(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以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史研究为核心主题的。事实证明:越是本土的、特色的研究领域,就越能获得国际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史专家。但是有个现象需要关注: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浮夸现象。有些文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特定专题,而是满足于收集资料并加以简单的堆砌,有时甚至还有造假现象。有些研究人士在写文章时满足于对名人逸事的“讲故事”写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方法都不规范不严谨。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就文史界而言,一方面对一些人物成事迹给予无限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应当被重视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泰州人王民继承并发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而牵头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将“泰州”这个地名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坐标上,这一点值得淮安所有文史工作者去参考借鉴。淮安的文史工作在今后五年要尽快打造一批“高大上”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在21世纪上半叶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通俗地方史解说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淮安人讲淮安史,那将是何等的自豪。
(摘编自徐晓虎《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史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国内一流平台,包括顶尖的学术期刊和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等。
B.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的不良趋势,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C.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D.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
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通俗地方史解说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字一例,证明本土的、特色的研究能获得国际流研究成果,会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B.第四段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的问题,体现作者客观冷静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C.将泰州人王艮与淮安文史工作者相比,是为了激励后者为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作贡献。
D.文章论证,兼顾地方与世界,既有对准安文史研究工作的分析,又有对世界范围历史研究工作的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地方文史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B.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对建立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给高度重视。
C.地方史研究工作不只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D.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护理状况报告》护士占世界卫生工作者的一半以上,但目前全球护士人护士人数不到2800万,远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书护士缺口达590万。WHO发出呼吁,鼓励各国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以应对“全球短缺”。
对抗威胁全球生系统的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护士历来都战斗在对抗威胁全球健康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的最前沿;不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医护人员始终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但与社会对护士的高需求、高要求不相匹配的是,护士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如工作生活压力大、收入待遇差、学习考试多、晋升瓶颈突出等。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
(摘编自4月9日广州日报《短缺!疫情敲响全球“护士荒”警钟》)
材料二:
“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议》。我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要补上这个漏洞。”中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张涤说,一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传染病防治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强化中西医会诊制度;二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系,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医健康养生教育,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摘编自6月3日中国日报网《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材料三:
为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组合拳”,上海在立足当前求实效的同时,着手长远布局求长效。上海的目标是:“2025年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上海已经行动起来。盘点“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其框架正是以补短板的迫切入手,以“全周期管理”思维布局。其中,有前期建立“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也有中期以“五大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率”,还有围绕硬件、人才、科技、信息化、舆情的长期建设。既是补短板找差距——于发热“哨点”密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多管齐下,也是复盘总结,将此次疫情中好的经验保留研究优化,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摘编自4月10日文汇报《常态化防控,上海打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组合拳》)
材料四: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弗·罗曼诺夫认为,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强了世界各国在保护本国公民生命和健康方面的作用。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显得更如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整合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其次,应加强现有区域组织和跨区域论坛的作用,如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最后,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作用,从区域层面开始,将经济合作与在卫生领域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形式相结合。
(摘编自6月11日光明网《弘扬科学精神完善公共卫生治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全球护士人数不到2800万,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专业医护人员缺口达590万。
B.要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C.“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提及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等。
D.可以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的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贸秩序维护作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护士是卫生系统的支柱,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虽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但人员流失并不严重。
B.构建强而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机制保障。
C.为打好特殊时期疫情防控“组合拳”,上海着手长远布局,对标全球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D.对世卫组织进行改革,需要整合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所有资源的最佳方法。
6.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昨夜起,风又呼呼地吹,鸣呜地像远处的悲笳;那雨声便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
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只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纵然说不上身经大小百余战,但是他们的祖若父①却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纵横奋战扫荡了韩、赵、魏、楚、燕、齐,给秦王政挣得了统一的天下;他们在娘肚子里就听惯了鼙鼓的声音,在戎马仓皇中长大,他们是将门之后,富农世家,披坚执锐作军人是他们的专有权,他们平时带领的部卒和他们一样是富农的子弟,他们中间有阶级的意识作联络。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向来没有当兵权利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落在这样生疏的甚至还有些敌意的环境中的他们俩,恰又逢到这样闷损人的秋霖,不知不觉便成为酒糊涂,说是“泥猫”,实在已是耗子们所不怕的“泥猫”。
半夜酒醒,在雨声风鸣中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两位军官恍惚觉得已在万里平沙的漠北的边疆。闻说他们此去的目的地叫做什么渔阳。渔阳?知否是大将军蒙恬统带三十万儿郎到过的地方?三十万雄兵都不曾回来,知否是化作了那边的青磷蔓草哟!
想不得!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官中的命令是八月杪②到达防地,即今已是八月向尽,却仅到这大泽乡;而又是淫淫秋雨阻道。误了期么?有军法!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见一方素帛,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两屯长之一,一个长大的汉子,总算是“闾左贫民”中间少有的堂堂仪表。“王”?怎么讲?
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两军官脸色变白,在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狐狸尖厉的哀嗥。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吃得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硬教匈奴降而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有删改)
[注]①祖若父:祖父和父亲。②杪:末尾:末端。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恰当地处理了文学表现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殊环境下某个阶级的具体人性。
B.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加之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农民起义,而是通过两位军官和九百戍卒在风雨之夜的心理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一听见“陈胜王”,两军官就诚惶诚恐,虽然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绝境,但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8.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
(6
分)
9.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陆、王之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
盐。②笥(sì):
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
xì):
葛布衣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箪瓢:指盛饭食的簞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3分)
(2)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
(3分)
(3)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4~15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五年六月七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②。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白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贵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的第一、二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的润泽与清香。
B.上阙借助“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了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C.全词虚实结合,上阙描绘所见之竹,下阙借用他人诗句表现月下竹之清幽。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王文甫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桥边红药,
,
。(姜夔《扬州慢》)
(2)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4年以来,宁夏作家几乎获得过所有全国文学大奖,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文学宝贵的粮仓,文学是这块贫瘠土地上的最好庄稼。”发现衡量一个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文学现象流派或者群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树立起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提到宁夏文学,我们会想到西海固的黄土,想到贺兰山的岩石,想到圣洁的精神、坚忍的力量。这些,构成了“宁夏现象”的共通性和普遍性。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文学
,具有很高的
。构成宁夏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共识是: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以
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他们低调谦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
)。
将生命融入文学,把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宁夏作家们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地,以及植根于他们生命的既与中华文明一路相承,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书写的力量,成就独特的宁夏文学新景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成一格
辨识力
坚定不移
B.自成一格
辨识度
坚忍不拔
C.自成一家
辨识度
坚定不移
D.自成一家
辨识力
坚忍不拔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3分)
A.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花是香甜的,虽然根是苦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明亮。
B.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是感动。
C.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是感动。
D.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明亮,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
19.下列各项对于宁夏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树立起具有非常鲜明标志的形象。
B.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培养出坚忍的精神。
C.宁夏作家低调谦逊,用生命写作。
D.独特地域、时代机遇与文化传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
①
。而消炎药则
②
,其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外,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有抗痛风作用,对多种炎症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用
③
。
四、名著阅读(5分)
2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吕布在白门楼被缢前说:“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希望刘备记住当初被袁术攻打时自己帮他解围的情义,替自己向曹操求情。
B.《红楼梦》中王熙凤日后落难之时,其女巧姐险些被“狠舅奸兄”所卖,幸而得到刘姥姥的营救。
C.宝玉接到妙玉的拜帖后,正为回帖上如何下别号发愁,多亏史湘云指点,署了“槛内人”,方合了妙玉心思。
D.《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22.《红楼梦》中,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女子组成
诗社,她在诗社中的别号是
。
(每空1分,共2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5月,来自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传神地模仿老师,以“钟美美”的身份走红网络。5月29日,钟美美大量下架模仿老师的视频。传言称他被约谈。“钟美美”表示,拍视频只是突发奇想,不想再发模仿老师的视频了,网友会看腻,想发其他视频。他的梦想是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钟美美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对此事件,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学校将举办一次以“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材料内容,选择正方或反方,写篇论辩陈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0.07
(注意: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每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史学肇始以来,文史研究范式就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根据个人兴之所至的研究领域的相应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这是体现文史工作的现实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史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二是努力提升本土文史研究成果的层次质量水平,力争在国际国内的一流平台(如顶尖的学术期刊,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文中有一个观点应当引起文史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大意如下: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虚幻化的不良趋势,为了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建立“信史+全史”研究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在地方史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引进其它社会科学门类(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以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史研究为核心主题的。事实证明:越是本土的、特色的研究领域,就越能获得国际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史专家。但是有个现象需要关注: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浮夸现象。有些文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特定专题,而是满足于收集资料并加以简单的堆砌,有时甚至还有造假现象。有些研究人士在写文章时满足于对名人逸事的“讲故事”写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方法都不规范不严谨。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就文史界而言,一方面对一些人物成事迹给予无限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应当被重视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泰州人王民继承并发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而牵头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将“泰州”这个地名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坐标上,这一点值得淮安所有文史工作者去参考借鉴。淮安的文史工作在今后五年要尽快打造一批“高大上”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在21世纪上半叶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通俗地方史解说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淮安人讲淮安史,那将是何等的自豪。
(摘编自徐晓虎《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史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国内一流平台,包括顶尖的学术期刊和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等。
B.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的不良趋势,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C.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D.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
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通俗地方史解说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字一例,证明本土的、特色的研究能获得国际流研究成果,会对全世界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B.第四段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的问题,体现作者客观冷静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C.将泰州人王艮与淮安文史工作者相比,是为了激励后者为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作贡献。
D.文章论证,兼顾地方与世界,既有对准安文史研究工作的分析,又有对世界范围历史研究工作的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地方文史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B.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对建立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给高度重视。
C.地方史研究工作不只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D.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C.“世界一流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错,原文第四段为“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
(2)C.“将泰州人王艮与淮安文史工作者相比”错,文中没有将两者相比,只是列举泰州人王艮的事例。
(3)D.“作为地方宣传口号,应该规范严肃,必须加以禁止”错,原文第四段为“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
答案:
(1)C
(2)C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护理状况报告》护士占世界卫生工作者的一半以上,但目前全球护士人护士人数不到2800万,远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书护士缺口达590万。WHO发出呼吁,鼓励各国多培养专业的医护人才,以应对“全球短缺”。
对抗威胁全球生系统的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护士历来都战斗在对抗威胁全球健康的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的最前沿;不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医护人员始终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但与社会对护士的高需求、高要求不相匹配的是,护士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如工作生活压力大、收入待遇差、学习考试多、晋升瓶颈突出等。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
(摘编自4月9日广州日报《短缺!疫情敲响全球“护士荒”警钟》)
材料二:
“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议》。我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要补上这个漏洞。”中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张涤说,一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传染病防治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强化中西医会诊制度;二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系,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医健康养生教育,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摘编自6月3日中国日报网《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材料三:
为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组合拳”,上海在立足当前求实效的同时,着手长远布局求长效。上海的目标是:“2025年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上海已经行动起来。盘点“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其框架正是以补短板的迫切入手,以“全周期管理”思维布局。其中,有前期建立“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也有中期以“五大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率”,还有围绕硬件、人才、科技、信息化、舆情的长期建设。既是补短板找差距——于发热“哨点”密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多管齐下,也是复盘总结,将此次疫情中好的经验保留研究优化,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摘编自4月10日文汇报《常态化防控,上海打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组合拳》)
材料四: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弗·罗曼诺夫认为,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强了世界各国在保护本国公民生命和健康方面的作用。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显得更如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整合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其次,应加强现有区域组织和跨区域论坛的作用,如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最后,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作用,从区域层面开始,将经济合作与在卫生领域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形式相结合。
(摘编自6月11日光明网《弘扬科学精神完善公共卫生治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全球护士人数不到2800万,无法满足全球医疗服务需求,全球范围内专业医护人员缺口达590万。
B.要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
C.“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提及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等。
D.可以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的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贸秩序维护作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护士是卫生系统的支柱,守护着人们最重要的健康,虽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但人员流失并不严重。
B.构建强而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机制保障。
C.为打好特殊时期疫情防控“组合拳”,上海着手长远布局,对标全球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D.对世卫组织进行改革,需要整合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所有资源的最佳方法。
6.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措施。(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A.“全球范围内专业医护人员缺口达590万”错误,原文是“全球范围内护士缺口达590万”,并未有提到“专业”。
(2)A.“但人员流失并不严重”错误,原文是“护士群体的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B.“需要推进中医药参与融入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机制保障”于文无据。D.“所有资源的最佳方法”错误,原文是“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
(3)结合“我认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中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要补上这个漏洞”“一要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体制机……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国家及省级中医应急救援队伍”“既是补短板找差距--于发热……是复盘总结,将此次疫情中好的经验保留研究优化,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而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首先,需要整合世卫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资源,在应对疫情最重要的领域找到利用有限资源的最佳方法。其次,应加强现有区域组织和跨区域论坛的作用,如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最后,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作用,从区域层面开始,将经济合作与在卫生领域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形式相结合”等句子进行要点概括。
答案:
(1)A
(2)C
(3)①融汇中医体系建设,巩固发展目标。②加强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公共领域卫生建设。③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改革世卫组织,密切各国联系。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昨夜起,风又呼呼地吹,鸣呜地像远处的悲笳;那雨声便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
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只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纵然说不上身经大小百余战,但是他们的祖若父①却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纵横奋战扫荡了韩、赵、魏、楚、燕、齐,给秦王政挣得了统一的天下;他们在娘肚子里就听惯了鼙鼓的声音,在戎马仓皇中长大,他们是将门之后,富农世家,披坚执锐作军人是他们的专有权,他们平时带领的部卒和他们一样是富农的子弟,他们中间有阶级的意识作联络。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向来没有当兵权利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落在这样生疏的甚至还有些敌意的环境中的他们俩,恰又逢到这样闷损人的秋霖,不知不觉便成为酒糊涂,说是“泥猫”,实在已是耗子们所不怕的“泥猫”。
半夜酒醒,在雨声风鸣中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两位军官恍惚觉得已在万里平沙的漠北的边疆。闻说他们此去的目的地叫做什么渔阳。渔阳?知否是大将军蒙恬统带三十万儿郎到过的地方?三十万雄兵都不曾回来,知否是化作了那边的青磷蔓草哟!
想不得!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官中的命令是八月杪②到达防地,即今已是八月向尽,却仅到这大泽乡;而又是淫淫秋雨阻道。误了期么?有军法!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见一方素帛,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两屯长之一,一个长大的汉子,总算是“闾左贫民”中间少有的堂堂仪表。“王”?怎么讲?
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两军官脸色变白,在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狐狸尖厉的哀嗥。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吃得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硬教匈奴降而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有删改)
[注]①祖若父:祖父和父亲。②杪:末尾:末端。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恰当地处理了文学表现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殊环境下某个阶级的具体人性。
B.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加之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农民起义,而是通过两位军官和九百戍卒在风雨之夜的心理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一听见“陈胜王”,两军官就诚惶诚恐,虽然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绝境,但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8.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
(6
分)
9.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去原文分析和思考,要防止选项中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等逻辑陷阱。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某个情节反复在文中出现,其作用往往可以从情节结构、环境渲染、主题揭示、人物塑造等角度去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重要问题,把握作品深刻意蕴的能力。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
【解答】(1)B.错在“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这个地方。小说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小说里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人物形象、性格心理都带有很强的作者的主观色彩,并不是“真实的”。故选:B。
(2)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作用是,可以从情节方面、人物塑造、环境刻画的效果等方面思考。首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推动了小说从开端到高潮的情节渐次发展。从环境渲染的作用来看,狐狸哀嗥的句子,伴随着相应的环境描写,让人悚然,为后文陈胜的起义蓄势。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反复写狐狸的哀嗥,表明陈胜吴广利用人们落后的迷信心理,借助篝火狐鸣等异样的预兆,表明自己起义是顺势而为,符合天理的,既为陈胜这个人物形象增加了神秘色彩,又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3)题干要求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做这道题首先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细读最后一段文字“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这是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对风雨的描述,为九百戍卒的鼓噪蓄势,暗示着这两位军官命悬一线,也预示着高潮即将到来。“风雨”既是自然环境,也预示着社会运动的风风雨雨,而其中“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更凸显了起义民众力量的不可阻挡。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这些戍卒的阶级觉醒,反抗意识的增强,更揭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主题。
答案:
(1)B
(2)①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作用是:推动了小说从开端到高潮的情节渐次发展。②狐狸哀嗥的句子,为后文陈胜的起义蓄势,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③这样写既增加了人物的神秘色彩,又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3)①通过对风雨的描述,为九百戍卒的鼓噪蓄势,暗示着这两位军官命悬一线,也预示着高潮即将到来。②“风雨”既是自然环境,也预示着社会运动的风风雨雨,更凸显了起义民众力量的不可阻挡。③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这些戍卒的阶级觉醒,反抗意识的增强,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小说阅读题,首先是快速阅读文本内容,把握住小说的故事梗概,梳理出人物的主要形象,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等关键点去具体分析问题。要适当运用些术语,比如“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彰显主题”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陆、王之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
盐。②笥(sì):
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
xì):
葛布衣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箪瓢:指盛饭食的簞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3分)
(2)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
(3分)
(3)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先生”作“致”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遇诸涂”是在路上遇见先生,省略了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译文:曾经两次邀请先生,先生都没接受,偶然在路上遇到先生,当时正值盛夏,先生穿着棉衣,憔悴不堪地在路上踯躅而行。
故选:B。
(2)A.“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错误,只是脱去丧服,并无穿上吉服的要求。
(3)D.“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错误,“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没有完成就去世了。
(4)①雅:意象。受:接受。是:这。戋戋:少量的。
译文:向来知道先生不接受他人一丝布一粒米,然而这少量的东西,并非从盗泉得来的。
②一朝:一时。忿:愤怒。何:怎么。盍:为什么不。
译文:一时的愤怒,怎么就到达这个地步?为什么不回去呢?
③乃:竟然。为……所:被。岂非:难道不是。
译文:我真后悔没用蒯通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答案:
(1)B。
(2)A。
(3)D。
(4)①向来知道先生不接受他人一丝布一粒米,然而这少量的东西,并非从盗泉得来的。
②一时的愤怒,怎么就到达这个地步?为什么不回去呢?
③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4~15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五年六月七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②。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白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贵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的第一、二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的润泽与清香。
B.上阙借助“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了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C.全词虚实结合,上阙描绘所见之竹,下阙借用他人诗句表现月下竹之清幽。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王文甫的形象。(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解答】(1)D.“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错误,诗人此时虽然身处人生的低谷之时,但依然洒脱,依旧积极,并非是“消沉”。
(2)“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这是具体的景色,写出了王文甫家里环境雅致,突出王文甫的生活情趣高雅,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说的是王文甫画的竹子很好,比大家都要好,写出了王文甫的画技高超。“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表达的是苏轼的心境,苏轼此时处于人生低谷却仍能够旷达超脱、狂放自适,好友王文甫也是性情中人,与之性格接近,突出王文甫的积极乐观,襟怀坦荡。
答案:
(1)D
(2)①画技高超,文艺斐然;②清新脱俗,生活情趣高雅;③襟怀坦荡,积极乐观。
赏析:
??这是一首集句词。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二是当朝曹希蕴诗。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诗歌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情形。“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句中“秀”字进一步照应上文暗写了竹子在雨水的滋润下的光泽;而“乱”字则照应了上文中的“风”的存在,写出了风过竹叶、竹枝带来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下阕中竹之孤影给人以清癯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虽孤寂却超脱的性情。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二是当朝曹希蕴诗。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
【点评】诗歌形象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桥边红药,
,
。(姜夔《扬州慢》)
(2)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
,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年年知为谁生(重点字:谁)
(2)便胜却人间无数(重点字:胜)
(3)青山遮不住(重点字:遮)
(4)游必有方(重点字:游)
(5)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重点字:娲、逗)
【点评】《论语》名句辑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4年以来,宁夏作家几乎获得过所有全国文学大奖,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文学宝贵的粮仓,文学是这块贫瘠土地上的最好庄稼。”发现衡量一个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文学现象流派或者群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树立起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提到宁夏文学,我们会想到西海固的黄土,想到贺兰山的岩石,想到圣洁的精神、坚忍的力量。这些,构成了“宁夏现象”的共通性和普遍性。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文学
,具有很高的
。构成宁夏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共识是: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以
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他们低调谦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
)。
将生命融入文学,把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宁夏作家们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地,以及植根于他们生命的既与中华文明一路相承,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书写的力量,成就独特的宁夏文学新景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成一格
辨识力
坚定不移
B.自成一格
辨识度
坚忍不拔
C.自成一家
辨识度
坚定不移
D.自成一家
辨识力
坚忍不拔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3分)
A.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花是香甜的,虽然根是苦的,但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明亮。
B.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是感动。
C.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明亮,是希望,是感动。
D.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带给人们的是感动,是希望,是明亮,苦难产生的文学就像苦菜花一样。
19.下列各项对于宁夏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树立起具有非常鲜明标志的形象。
B.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培养出坚忍的精神。
C.宁夏作家低调谦逊,用生命写作。
D.独特地域、时代机遇与文化传承。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3)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与筛选。在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宁夏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
【解答】(1)第一处,自成一格: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这里比喻宁夏文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选“自成一格”。
第二处,辨识力:辨别的能力。辨识度:比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里是说宁夏文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众不同,应选“辨识度”。
第三处,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这里形容精神,信念坚定,应选“坚忍不拔”。
故选B。
(2)这里根据语境应该是“文学”作为叙述对象,先表述对象,再说明其特点,排除BD;这里喻体是“苦菜花”,应先说其“根苦”,再强调“花甜”才符合逻辑,排除A。
故选C。
(3)A.不合理,原文说到“发现衡量一个区域性或者地方性文学现象流派或者群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树立起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所以“树立起具有非常鲜明标志的形象”并不是宁夏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这是所有文学能够硕果频出的原因。
B.合理,据原文“构成宁夏文学的独特风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共识是:宁夏作家的成长,像埋头泥土、耕耘劳作的农人,背负沉重的生活,以_______的精神奋力跋涉着,他们低调谦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可知B项正确。
C.合理,据原文“将生命融入文学,把心血和智慧奉献给文学”可知C项正确。
D.合理,据原文“宁夏作家们深知,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地,以及植根于他们生命的既与中华文明一路相承,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给予他们书写的力量”可知D项正确。
故选A。
答案:
(1)B
(2)C
(3)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
①
。而消炎药则
②
,其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外,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有抗痛风作用,对多种炎症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用
③
。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消炎药则针对于炎症本身,而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故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用不如消炎药。
①处从“抗生素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抗生素对炎症才发挥抗炎作用”相关;
②处从“其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外,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有抗痛风作用,对多种炎症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消炎药对炎症本身产生作用”相关;
③处从“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应用”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抗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与消炎药相比较,前者不如后者运用广泛”相关。
故答案为:
①产生抗炎作用?
?
?②是针对于炎症本身的?
??③不及消炎药广泛
【点评】补写的答题策略:
①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和判断。
②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③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方面注意先后顺序。
④从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四、名著阅读(5分)
2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吕布在白门楼被缢前说:“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希望刘备记住当初被袁术攻打时自己帮他解围的情义,替自己向曹操求情。
B.《红楼梦》中王熙凤日后落难之时,其女巧姐险些被“狠舅奸兄”所卖,幸而得到刘姥姥的营救。
C.宝玉接到妙玉的拜帖后,正为回帖上如何下别号发愁,多亏史湘云指点,署了“槛内人”,方合了妙玉心思。
D.《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A.应是袁术攻打刘备。
故选:A。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2.《红楼梦》中,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女子组成
诗社,她在诗社中的别号是
。
(每空1分,共2分)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海棠诗社:初秋季节,贾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所组的诗社。诗社成立目的?旨在“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诗社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一人出题,一人监场。
答案:
海棠;蕉下客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5月,来自黑龙江鹤岗的13岁男孩钟宇升传神地模仿老师,以“钟美美”的身份走红网络。5月29日,钟美美大量下架模仿老师的视频。传言称他被约谈。“钟美美”表示,拍视频只是突发奇想,不想再发模仿老师的视频了,网友会看腻,想发其他视频。他的梦想是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钟美美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对此事件,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学校将举办一次以“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材料内容,选择正方或反方,写篇论辩陈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非常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材料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准确细致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段材料讲述的是2020年5月份,来自黑龙江鹤岗的一名13岁男孩模仿老师的各种行为走红网络,5月29日,孩子却将这些视频下架,网上传言他被约谈,一名中学生能否模仿老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对待这件事情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表示拍砖。其实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便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作文的任务是“学校将举办一次以‘中学生是否可以模仿老师成网红’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材料内容,选择正方或反方,写篇论辩陈词”,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辩论词的特点,观点一定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参考立意:
正方:发扬个性,正确模仿,应该点赞。
反方: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之上;模仿老师也侵犯了老师的隐私,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解答】发扬个性,成就自我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材料中所说到的现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因噎废食,一个13岁的孩子模仿自己的老师的各种行为,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对老师有所影响。但是从一个学生的综合发展角度来看,却能够让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让其个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我们应该正确地的去看待这些事情。
??我方坚决站在孩童这一边。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能够代表其个性发扬的。能够成就自己人生的。我认为学校不该禁止钟美美,因为没有看到任何要禁止的理由。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模仿博主,模仿明星,模仿动漫人物,模仿医生,都可以,为什么模仿老师就不行呢?况且在从短视频发展至今,网络上模仿老师的所有人里,钟美美不是第一个,就我所知,现象级网红papi酱不止一次模仿过,他更不可能是最后一个,而且还不是最火的,论起先后,要禁止,也不该是他先被禁止。
??那可能会有人说,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我觉得这更是无稽之谈。第一,如果模仿一个人是不尊重别人,那网络上各大模仿视频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应该禁止,况且早在很久以前,一些综艺节目里面,就将模仿作为一种才艺,那是不是,这些都是错误的。第二,大家会喜欢这个孩子,是因为他模仿的像,让大家找到了共鸣,大家欣赏的,是人家的天赋才能,不是被模仿者,所以说到底,人家红和老师也没多大关系,换个被模仿者,也可以表现才华。
??那如果有人说,这种视频会给别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那我不禁想问,人家模仿的内容很真实,那会带坏孩子的话说的是模仿行为,还是模仿内容呢。是行为吧,那又回到上面的问题上了。这种行为在社会里是正常现象而已。
??不能因为钟美美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就试图制止孩子发挥才能的路,任何人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大人如果觉得视频内容欠妥,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不能全盘抹杀。换个角度想,学校可以通过这件事和钟美美实现双赢,学校支持并正确引导钟美美,让孩子有表现空间,学校也可以扩大知名度,何乐而不为。
??尊重孩子发展,从我们当下做起。谢谢大家,我方陈述结束。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