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脾气 侍弄 甜美 雁阵
B.敏感
飘落
墙璧
艰难
C.恢复
热烈
踩扁
诀别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玉龙雪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
色彩。
B.就在快要将它淡忘的时候,它却突然到来了,真是令人喜出望外,这场吉祥的大雪。
C.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已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
D.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翻来覆去地装订成了两本完整的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评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
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C.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它深刻的思想内涵。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情感。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年少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爱的搀扶。春天里, ;夏天里, ;秋天里, ;冬天里, 。?
①母亲便是月亮,洒下我们床前的月光
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温暖我们的心房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6.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弘扬传统、知礼孝亲,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孝心无价,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
(2)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仿句:
。?
(3)说说作为中学生的你,将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
?
?
(4)观察下面这幅画,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其寓意。(不超过100字)
?
?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
?
8.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
?
?
9.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
?
10.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
?
1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何好处?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候鸟一样的母亲
高绪丽
①回乡下老家接母亲,送其去蓬莱机场。母亲正在厢房的小磅秤跟前,一样一样称着面前的种种。二十八个红富士苹果,一桶花生油,一塑料袋新磨的黏玉米面,一小袋新磨的面粉,一把香菜,一把洗干净了的葱白……
②我在身后望着弯腰忙碌的母亲。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母亲头上的青丝都到哪里去了呢?虽然我从十多年前就逼迫自己慢慢接受,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那束被时间打磨的锋利刀刃折射出来的惨白刃光,刺得我不敢睁开眼睛将它瞧个仔细。
③“怎么就只能免费托运40斤呢?这怎么够呢?”母亲一边将袋子里的东西来回倒腾,一边嘟嘟囔囔。登机只允许随身携带不超过20公斤的东西,这让以前坐火车时习惯肩上背着、手里拖着提着大箱小包的母亲非常不适应。
④我说:“您这是去闺女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逃荒呢!”
⑤母亲不以为意,撇撇嘴,说道:“这些都是咱自家地里长的结的,怎么也得给你妹多捎些,让她尝尝家里的味道。”
⑥我担忧道:“若是您下飞机时,妹妹没及时赶到,您可不要乱走动。”
⑦母亲拍拍胸脯,“放心吧,鼻子底下还有嘴呢,丢不了的。”
⑧我笑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母亲不像是一辈子没走出乡门的六十多岁的人,倒像是走南闯北闯荡惯了的侠客,一张嘴尽是侠肝义胆。
⑨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出门。以前母亲去北京妹妹家,坐的是火车。母亲晕车,坐一趟火车下来十几个小时,常常呕得七荤八素。这若是放在别人身上。怕是早就打怵了,但母亲倔强得要命。只要妹妹在电话那端悠悠地喊上一句“妈——”,母亲就心疼得肝肠脾肺肾都跟着打战,忘记了她还有晕车的毛病,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对翅膀,直接翻山越岭飞到首都北京,飞到妹妹的身旁,帮她分忧解难。
⑩我帮着母亲把东西往车上搬,母亲不放心父亲,转过身又反复唠叨:“天冷了,就多烧些柴火,坑上暖和了,睡得也踏实。冰箱里有炒菜的肉,吃完记得早点去超市买回来。一个人,也不能糊弄……”
车行渐远,我看到反光镜里父亲的身影在不断缩小再缩小,车子拐了一个弯,反光镜里换成了往后移的路旁的杨树。
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抗争着。失去了叶子,没有了光合作用,那些杨树就失掉了活力。待到来年的春天,它们又会焕发生机,生机勃勃。但是,那些日渐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呢?他们的春天又会在哪里呢?
去机场的路上,母亲显得有些兴奋,我出声劝道:“到了北京,妹妹他们若是周末想带您去外面吃上一顿,您就答应吧。也算是去体验首都文化呢。”母亲“嗯”了一声。我猜母亲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去年那件事。妹妹要带母亲去外面吃饭,母亲嫌花钱多,偏要自己在家做,最后全家人都没出去。后来,当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母亲竟哽咽地说:“我改,行吗?”那一刻,我与妹妹泪如雨下。我们做子女的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母亲这样子委曲求全?先是我结婚生子,再是妹妹,只要哪个在电话那端喊上一句“妈”,母亲就会像迁徙的候鸟似的赶到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世界上,能在我们面前愿意将身段放低,甚至低到脚底的泥土里的,没有别人,只有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有删改)
12.文章第⑥~段写了“我”与母亲的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2分)
?
?
?
13.文中的母亲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试简单概括。(2分)
?
?
1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任选其一,任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
A.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
B.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抗争着。
?
?
15.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
?
16.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有人认为是对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怀与反思。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
?
?
17.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情感、状态等。如本文“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连用了“扑”“抓”“忍”三个动词,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母亲想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生存欲望的急切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请你尝试运用动作描写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
?
?
?
参考答案
1.[解析]
C “豌”应读“wān”,“悴”应读“cuì”。
2.[解析]
B “墙璧”应为“墙壁”。
3.[解析]
D “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也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解析]
C A项,不合逻辑,可在句末加“之一”;B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既然”改为“即使”。
5.B
6.(1)示例一:百善孝为先。
示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示例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示例四: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
(2)示例:孝是知恩顺意的回报,孝是春去秋来的坚持
(3)示例:①尊重长辈,聆听他们的教诲,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努力学习,健康成长;②学会与长辈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心;③尽自己所能,不给长辈添麻烦,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示例)画面内容:在窗户上贴有“福”字的房子里,祖孙三代坐成一排,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的奶奶(姥姥)捶背,孩子站在凳子上给妈妈捶背,三人其乐融融。寓意:弘扬孝道传统,重视身教作用。
7.①“看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的愿望。
8.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母子都要乐观地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9.“悄悄”和“偷偷”都是叠音词;“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乱发脾气的担心,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10.结构上:照应前文和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看到烂漫的菊花,想起母亲的话“好好儿活”,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1.①“秋天”点明了时间和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作者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又是作者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③“怀念”暗示了本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12.[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题目明确了答题区间在第⑥~段,并提出要求——“我”与母亲之间的两件事,因此需要在第⑥~段找出相应的时间、地点及属于“我”和母亲两人的事件,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出来即可。
[答案]
①送母亲去机场之前,“我”嘱咐母亲到达机场后的注意事项;②“我”在送母亲去机场的路上,劝母亲到妹妹家不要太节俭。
13.[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找准所描写之人的相关事件,再根据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从母亲认真打包行李、临走前嘱咐父亲可看出她的细心;从“放心吧,鼻子底下还有嘴呢,丢不了的”可看出她的开朗;从母亲原本晕车却愿意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去看女儿可看出她的倔强;从去年母亲为了省钱让妹妹一家人在家里吃饭可看出她的节约。
[答案]
细心,开朗,倔强,节约。
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示例一:选择A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比作飘荡的炊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老态,表达出“我”对母亲年老的心疼。
示例二:选择B句。此句是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们在儿女长大走远后寂寞的心境。
15.[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综合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等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
解释了母亲第一次坐飞机去北京的原因,母亲听到妹妹需要自己,排除万难也要赶到妹妹身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真挚、无私、深沉的爱。
16.[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能准确理解文章并把握作者的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语言要流畅准确,要有层次性。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主题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文中的母亲在去看女儿时想多给女儿带些家里的特产;以前去看女儿时坐火车十几个小时,常常呕吐厉害,却仍抵不住女儿的一句“妈”;害怕女儿多花钱,不肯出去吃饭。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
示例二:我赞同主题是对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怀与反思。首先,“我”看到母亲的白发时,不敢睁开眼睛将它瞧个仔细;其次,文中借树木第二年会有春天,发出“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的春天在哪里”的疑问。从这些描写中都可以看出本文的主题是对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怀与
反思。
17.示例:母亲看见我时,我一只脚刚探进雨中。她使劲儿挥手示意我退回去不要动,也顾不得地面深浅不一的水洼,大踏步地,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了我身边,将伞竖在我头上。我想我的个子已比母亲高了几分,由我打伞是比较方便的,但她不肯,非说我打伞的技术不好。说完将伞一举,手腕一偏,大半个伞有意无意地慢慢向我这边倾斜。结果可想而知,刚走进雨里,她的小半个身子就湿了。我的眼眶一瞬间也湿润了,心想,母亲的打伞技术也是“不怎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