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认识一万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现实素材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过程方法: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会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理解万与其他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一万的实际含义。
教法学法: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最为人数的基础。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训练方法:尝试法、
学习习惯培养:认真数数。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回顾千以内数的几种数法。
出示课件
一:一个一个的数,满10就变成
一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
接着十个十个的数,数到100,得出10个十十一百(板书10个十是100)
一百个一百个的数,数到1000,得到10个100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出示课件二:
师:现在怎么数呢?(引导学生一千一千地数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万。
板书:认识一万
研读
师:想一想,数位表中的万位是从左往后数第几位?一万怎样写?
生1:在数位表中,从左往右数第五位是万位。一万在万位上写1,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2:一万是个五位数,1后面有4个0。
师:一万是最小的五位数。如果从1开始,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你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吗?老师告诉你们,大约需要3个小时。要用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在课堂上是没法完成的。如果同学有兴趣,可以课下试一试,先计算从1数到100到1000需要的时间,再推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数一万。
生: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生: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
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怎么数,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页上面的正方体图。每个正方体都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我们大家一起数一数这些正方形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
师生共同数:一千、二千、三千……八千、九千、一万。
●如果有学生说10千,可提示: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我们再一起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数完后,教师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万,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和一万元人民币有关的问题。请看课本第4页下面三种面值的人民币,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有一把50元面值的人民币有2把,10元面值的人民币有10把。
师:先来看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谁来说一说,10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是多少元?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0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是1000元,因为10个一百是1000.
师:说得对!再来想一想,100张100元的人民币是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
生:100张100元人民币是1万元,因为100张中有10个10张,也就是有10个1000元,10个一千是一万。
师:说得好,100张100元的人民币是一万元。这把100元的人民币是100张,一共是一万元。银行工作人员为了算账方便,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都捆成100张一把。
板书:人民币每把100张。
师:你知道2把50元面值的人民币和10把10元的人民币各是多少元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说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推算出整把的人民币的多少,再来看红红爸爸和妈妈工资的问题。请看课本第5页红红一家三口手拉手散步的情境图,看一看他们在说什么?
生1:红红妈妈说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
生2:红红算出妈妈5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元。
生3:红红爸爸说他每月工资是2500元,提出一个问题:几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谁知道红红是怎样算出妈妈5个月的工资是一万的?
师:那你们能回答红红爸爸提出的问题吗?试一试!
生:每个月2500元,2个月是5000元,5000加5000是一万元。红红爸爸4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元。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红红爸爸四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元,红红妈妈5个月的工资才一万元,看来爸爸、妈妈上班挣一万元钱很不容易,同学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板书: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师:我们认识一万元人民币,知道银行中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都是100张一把。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银行运来一万元1元面值人民币,一共有多少把?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
●一万元1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张,每把100张是100元,等于1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100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所以100把1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元。
●一万元1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张,每把100张,10把是1000张,20把是2000张,30把是3000张……依次算下去,100把是1万张,也就是一万元。
学生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师:100把1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元,也就是一万张1元面值的人民币是一万元。想一想,100把人民币摞在一起有多高呢?用手比一比。先比一比10把有多高,再比一比100把有多高。
指名比划,并用语言描述。
三
精讲
师:同学们刚才估计了一万张人民币的高度,现在,我们实际测量一下,一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每组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叠复印纸,现在请你们数出100张复印纸,并量一量这100张复印纸有多厚。
师:刚才各组都测量出了100张复印纸大约是多厚,如果把一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厚?各组根据你们刚才测量的结果推算一下。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师: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再说一说是怎样推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比一比90厘米有多高、多长?
(伸开胳膊比)这么长。
师:看练一练第1题,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每个小盒中有100个玻璃球,一大箱中有10盒。
师: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第2题,同桌讨论一下,再回答。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如:
●10个500是5000,20个5000就是10000。所以安排20场。
●2场安排1000人,10000中有10个一千,就是10个2场,共20场。
练一练第3题,室外活动:12名同学一组,10名同学站成一排,两人之间保持半臂的距离,量一量有多长。推想:1000人站成一排有多长?10000人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天平图,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天平是平衡的,我
1700粒花生的质量与2000粒黄豆的质量相等。
师:想一想,一粒花生和一粒黄豆比较,哪个重?为什么?
分层练习:
基础练习
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
提高练习
3题。
指导学生推算,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认识一万
10个一千十一万
写作:10000或一万《认识一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79页。
【教材分析】
《认识一万》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初步会用万以内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一万、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两部分内容。教材设计了数一数、算一算、认一认和量一量等四个数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体会一万的意义,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认识了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已有的活动经验——学生在以前认数的活动中,经历了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的数数活动,对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就可以使学生将前面体会到的数数方法顺利迁移到本节的数数活动中,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就是一万。
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数目是几十、几百的具体事物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对数目超过一千的具体事物,学生虽然有一些接触(如较大规模学校的学生人数,大型集会、演出活动人数,观看相关视频等),但是没有深切感受过生活中的这些大数,对它们的实际大小体会不深,只知道很大、非常多,
在头脑中的大数目形象并不清晰。
基于上述分析,就一万的认识而言,学生对一万的读写以及对一万的数学意义的理解比较容易,要真正把握一万的实际意义比较困难。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设计丰富的感受一万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一万的鲜明表象是教学的关键,发展学生的初步数感则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教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
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3.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一万,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素材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以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感为核心,结合现实素材,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一万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主要环节包括: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数知识和数数活动经验出发,在数数的活动中正确理解一万的数学意义。
本节课首先安排了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先一个一个地数,接着十个十个地数,再一百一百地数,最后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引入“一万”。数小正方体的活动既使学生理解了“一万”的数学意义,也使抽象的“一万”得以物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一万的形象支撑。
二、结合现实素材,在算一算、认一认、量一量、推想等数学活动中突出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是《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认识大数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对较大的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基于这种认识,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素材,设计了算一算万元存款时间、认一认不同面值的万元人民币的捆数、量一量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由会场人数推想万人场景、由10个小朋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万个小朋友拉手的长度等数学活动,或直接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或借助于较小数目的情境推想体会,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万的清晰表象,以突出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万。
1.
数小正方体,引入一万。
(1)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十个排成一行),数一共有多少个?
(2)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
(3)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引入一万。
2.
认识10
个一千是一万。
10
个一千是多少?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预设:(1)10
个一千是十千(一千一千地数出来的,九千后面是十千);
(2)10
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就是一万);
(3)10
个一千是一万(9千加1千是一万)。
3.
教学一万的写法。
(1)试写一万。
(2)交流写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预设:(1)在数位表中的万位上写1,其它数位都写0;
(2)一千在1的后面写3个0,一万就在1的后面写4个0;
(3)1000可以写成1千,10000就可以在1的后面写一个万字。
二、感受一万。
1.
从1数到10000,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1)试着从1向10000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如果1秒数一个数,推算从1数到10000,需要多长时间?
2.
计算万元存款时间,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1)出示存款情境图,观察交流图意。
(2)计算聪聪、红红两家存够1万元,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3.
认识面值不同的万元人民币的捆数,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1)出示十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计算总数,并观察其厚度。
(2)每张人民币面值为100元,想一想一万元人民币应该是多少张?多厚?用手比一比。在此基础上出示一捆一百元人民币,让学生观察厚度,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在银行中,不管多大面值的人民币,每捆都是100张。一捆100元的人民币是一万元。
(3)如果换成50元面值的人民币,几捆才是一万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如果换成20元的人民币,几捆是一万元?换成10元的呢?同桌商量一下后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4.
测量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张复印纸,想像一下一万张复印纸有多厚?用手比一比。
(2)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够推算出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呢?
(3)利用课桌上的100张复印纸的厚度,推算出一万张复印纸有多厚。
(4)交流各组测量和推算的结果。
(5)实际摞一摞,观察测量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
(6)出示大约45厘米、30厘米厚的复印纸,让学生估测大约有多少张纸。
5.
由会场人数推想万人场景,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
三、练习。
1.
假如一万个小朋友手拉手,排成一排,有多长?
学生猜测,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距离举例,让学生感受有多远。
2.
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这个电影院有500个座位,要组织10000名小学生观看一部安全教育录像片。需要安排多少场?
四、课堂小结。第2课时:认识一万??
教学内容:
认识一万。(课本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难点:
感受一万的大小。
教学用具学具:
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教师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对万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一万有多大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万的认识。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并能认、读、写一万。
二、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4-5页内容,重点看兔博士、蓝灵鼠和人物的对话。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看图一中的小正方体,你能试着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吗?
②那多少个一千是一万呢?(
)个一千是一万。
③举例说一说:你对生活中一万的认识和了解。
(自学5分钟后,组内交流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讨论交流。
3、说一说,展示汇报:
①看图一中的小正方体,你能试着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吗?
②那多少个一千是一万呢?(
)个一千是一万。
③举例说一说:你对生活中一万的认识和了解。
小组进行口头展示。(说错的由其他组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
4、知识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按规律数数。
A.996、997、
、
、
;
B.2270、2280、
、
、
;
C.5800、5900、
、
、
;
D.7632、7631、
、
、
;
E.1122、2233、3344、
、
、
;
第二关:写一写,说一说。
一万怎么写?
10000张纸有多厚?
10000人有多少?
10000米有多长?
第三关: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六千三百八十
三千二百一十九
二千三百零
展示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五、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谁还能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六、巩固提升:
1、必做题
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1、2、3题。
2、选做题
(1)一个一个地数:9976→10000
(2)说出紧挨着的后面一个数:(内容见同步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认识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课后反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一万
课型:新授
教材与学情分析
围绕认识一万和感受一万有多大,教材安排了四个环节。活动一,“数一数”,教材呈现了数的方法和大头蛙的话。要求学生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并回答几个一十是一百?几个一百是一千?几个一千是一万?然后,通过大头蛙的话“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万大约要用3小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万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活动二,呈现了红红一家人的对话,通过爸爸、妈妈每月的工资数额与时间的推算,感受一万有多大。由于学生对1000元、800元和10个月、一年的体验比较具体,所以通过这个内容让学生感受一万,体验比较深。活动三,认一认,教材呈现了一捆100元、两捆50元、10捆10元的人民币图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推算了解1捆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是一万元,2捆五十元是一万元,10捆十元是一万。这即是生活经验,也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四,量一量。先设计了数出100张复印纸,量一量有多厚的操作活动,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推算出一万张纸有多厚,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万有多大。最后学会一万的两种书写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一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教学难点
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预习作业
课前准备
教学板块
课堂预设
课堂记录及原因分析
第一版块:检查或铺垫,融入课堂阶段(2分)第二版块:情境+提问,认定问题阶段(3分)第三版块:自主+合作,探索尝试阶段(15分)第四版块:反馈交流,达成共识阶段(10分)第五版块:巩固拓展,提升发展阶段(10分)
一、感知。1、认识计数单位“万”。(1)、针对或写出10000问: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可能以前认识过了,也可能从生活中得知。)(2)把10000写在数位顺序表中,问:“1”在什么位上?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2、感知“一万”。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1.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一万”的有多大,发展学生的数感。活动一:数一数从一数到一万,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师小节:可能有一个一个的数的;有十个十个的数的;有一百一百的数的;一千一千的数的……,师生合作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一万有多大。想一想:数数时,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指导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怎么数。)练习:(1)从五百九十八,一个一个的数,六百一十二。(2)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3)九千九百七十八,一个一个的数,数到一万。师生评价,小结交流:数数时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活动二:算一算根据父母一个月的收入,算一算多长时间能赚一万元。师小节:一万元一般的家庭要一年时间才赚的到,所以平时我们要不随便花零钱,注意勤俭节约。活动三:认一认父母用汗水赚来的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张呢?你想知道吗?学生讨论后出示P78的图。(课件)活动四:量一量量一量一万张纸有多厚。师小节:表扬方法得当的小组(比如用书或本代替,找好参照物,如1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厚?1000张……2000张……10000张……。)进一步体会一万有多大。2.情景想象:(课件展示)(1)能容纳10000人的体育馆有多大?(参照:学校操场)(2)100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3)10000本图书有多少?(参照:校图书馆的情景图)(4)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个学生,几个这样的学校大约是10000人?3.看书P77-P78质疑。4.自学一万的写法。P79三、应用知识?
拓展视野
基础练习:1.P79
1
2补充练习:按规律数数A
994、995、
B
2270、2280、
C
6800、6900、
2.P79
3教师组织学生测量10名学生站成一排有多少米。课堂延续:1.算一算我们在万里长城上站一排需要多少人呢?
2.推算出生10000天后的小朋友会是什么样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你将惊讶的叫起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