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难点:理解在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0页内容和第21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跳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尝试引入新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①有两名同学在跳绳。
②有两名同学在比高矮。
③有两根一高一矮的单杠。
……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课啦”——高矮、长短的比较。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谁高?谁矮”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比高矮”。
(1)提问:观察图,这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比高矮,有人说这个男孩和这个女孩是一样高的,你也这样认为吗?
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看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意见。教师归纳总结:
观察左图,男孩踮着脚,说明两人不是在同一起点上比较的,这对女孩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这种比较方法不正确。观察右图,两人是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观察头顶可以发现女孩比男孩高,这种方法正确。
2.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谁长?谁短”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比长短”。
(1)提问:你能从左图中分辨出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可以发现两根跳绳都是弯曲的,不容易看出谁长谁短,要将两根跳绳的一端对齐,拉直再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方法,教师补充归纳:
将两根跳绳放在同一起点,也就是一端对齐,然后观察两根跳绳的另一端,可以发现红绳长,绿绳短。
(3)提问:同学们有跳绳吗?拿出跳绳和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长,谁的短?
学生和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跳绳的长短,巩固比长短的方法。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谁走的路长”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路长。
(1)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路长,可以通过走正方形的边长数量判断走的路的长短。
(2)引导学生探究比较路长的方法。
提问:可以看出谁走的路长?
穿蓝色上衣的同学走过了9个正方形边长的长度; 穿红色上衣的同学走过了8个正方形边长的长度。 9个正方形的边长长度和大于8个正方形的边长长度和,所以穿蓝色上衣的同学走的路长。
学生各自数一数,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数的结果,指名学生汇报。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7分钟)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高矮、长短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