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79页内容和第80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回顾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算一算。
12+2= 12+4= 11+5=
17-2= 18-6= 15-3=
引导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用积木搭一搭等方法计算上面各题。
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全班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一共有……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要求一共有几瓶牛奶,用加法计算,列式为9+5。
(2)引导学生探究计算9+5的方法。
学生借助小棒或计数器独立计算,然后组内交流各自算法,指名学生回答,并展示方法:
方法一:点数法。9+5,记住9,接着往后数5个数:10,11,12,13,14,所以9+5=14。
方法二:凑十法。用1根小棒代表1瓶牛奶,从右边的5根小棒里面拿1根与左边的9根放在一起,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或从左边的9根小棒里面拿5根与右边的5根放在一起,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即9+1=10,10+4=14或5+5=10,10+4=14。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计算。
9+5,在个位上拨9颗珠子表示9,加上5,再拨5颗珠子,10个一是1个十,十位上拨1颗珠子,个位上剩4颗珠子。因此9+5=14。
2.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圈一圈,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计算。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意。
左图中左边有9只小猫,右边有3只小猫,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列式为9+3;右图中左边有6个苹果,右边有9个苹果,求一共有几个苹果,列式为6+9。
(2)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计算。
引导学生以10个圈一圈,然后再算一算。组织学生计算,然后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并展示方法:
①将3分成1和2,先算9+1=10,把9凑成10,再算10+2=12,即9+3=12。
②将9分成2和7,先算7+3=10,把3凑成10,再算10+2=12,即9+3=12。
③将6分成5和1,先算9+1=10,把9凑成10,再算10+5=15,即9+6=15。
④将9分成4和5,先算6+4=10,把6凑成10,再算10+5=15,即9+6=15。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表扬。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7分钟) 1.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次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究9加几时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