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百分数
一、课前慎思: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问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际解题思路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接触过百分率,但对它的数学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故事引入,提出问题——伙伴交流,理解意义——小结回顾,内化理解”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联系实际,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意义, 探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解答百分率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及模型思想。
3.学生感受到百分率来源于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并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 内化理解生百分率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百分率在生活中的意义及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1.故事引入——“死海不死”之谜:
在亚洲西部,有一个平均水深有 146 米“死海”, 但是不会游泳的人在里面既不会沉下去, 也不会被淹死, 更为奇妙的是还能像躺在床上一样, 仰卧在水面上看书。人为什么不会往下沉呢? 一般海水的含盐率是 3.5%, “死海”是一个大盐湖,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全部“死海”水的 23%~25%。所以, “死海”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人一到湖里就漂了起来, 不会沉下去, “躺”在“死海”上读书、看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2.提出问题
死海中有盐,人浮在上面,把两个鸡蛋放入两杯盐水, 实验演示:
(1)学生观察发现: 第一只杯中的鸡蛋沉下去了。第二只杯中的鸡蛋却浮起来,
(2)学生质疑:鸡蛋有沉有浮, 这是为什么?
二、伙伴交流,理解意义
1. 了解含盐率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 算出盐的质量占盐水质量的百分之几。
杯子
盐
水
盐水
1号杯
20
380
400
2号杯
80
320
400
1 号杯: 20÷400=0.05=5%
2号杯: 80÷400=0.2=20%
指出: 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就是含盐率。
板书;含盐率=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
(2)小结:鸡蛋能在盐水中浮起来,人“躺”在“死海”上读书、看报的道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三、生动展示,互动探究
1.提供素材,深度认知:
在我校举行“亭联征集”比赛中,六年级获奖情况如下:
班别
参赛人数
获奖人数
获奖率
(1)
16
12
(2)
20
16
(3)
17
13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知道这三个班哪个班获奖情况更好一些?获奖率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能提出获奖率这个词就及时抓住生成。)
(2)你会算出各班的获奖率吗?任选一个班级计算。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揭示课题:生活中的百分率
2.开放探究,内化理解
出勤率、优秀率、近视率、发芽率、含糖率、出粉率、
成活率、出油率、森林覆盖率、普及率、增长率、就业率……
(1)请你从自己课前调查或屏幕中选择几个百分率思考它的意义、计算方法;
(2)做好交流的准备。
3.汇报分享
(1)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百分率,说出计算方法。
(2)这些百分率中,哪些我们可以当场统计并计算出来?(出勤率)
(3)今天咱班的缺勤率是多少?
4.观察这些百分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都是一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相比。
(2)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都是要计算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 部分量÷总数量=百分率。
四、课堂提升,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哪些百分率能达到100%?哪些百分率不能达到100%?请同学们理解并注意观察,你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呢?
生活中的百分率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鸡蛋浮起来”的奥秘开始,导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题,举出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在本课中,我选择了“故事引入,提出问题——伙伴交流,理解意义——生动展示,互动探究——课堂提升,拓展延伸” 的环节。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我想让学生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百分率作一次深入的“对话”。本课力求体现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和练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动,死海中有盐,人浮在上面,把两个鸡蛋放入两杯盐水,生疑:鸡蛋有浮有沉, 这是为什么?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 算出盐的占盐水的百分比。选取“亭联征集”比赛中哪个班的获奖率高等孩子身边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和研究。
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我让学生举例理解你所调查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是: 出勤率、优秀率、近视率、发芽率、含糖率、出粉率、成活率、出油率、森林覆盖率,普及率、增长率……每人任选2个百分率思考它的意义、计算方法;再和组内成员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百分率的意义,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比迁移,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百分率意义的理解层层推进,进而感受到百分率的数量关系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共性。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达到了深入地认识。这样创造性地设计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
从课前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由开始对百分率和百分数的混淆,到最后的清楚,孩子们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把数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