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25 18: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位置与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绘制简单的线路图。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中国地图、量角器、直尺、三角板、方格纸。
第1课时 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课本19~20页,例1、例2)
1.读懂平面图,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2.读懂平面图,能够确认物体在平面图上的方向和距离。在标出物体位置的过程中,学会表示方向和距离,绘制平面示意图。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物体在图上的方向和距离,绘制平面示意图
中国地图、尺子、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明确东西南北方向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课件出示例1及主题图
通过展示课件,补充信息,对比归纳。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哪些信息呢?
归纳:只有同时确定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比如上图是以A市为观测点。
(2)平面图上,以观测点为中心,方向通常表示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观测点与观察物体之间的连线,形成一个角度,一般选择夹角较小的来确定方向。比如,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当然,也可以说南偏东60°方向。
(4)平面图上,一般用1cm表示一定的距离,有几个1cm距离就是多少。
2.解决问题: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台风大约几小时后到达A市?
学生独立写算式:600÷20=30(时)
3.出示信息,探究方案: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
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km。
——要标出B市、C市在图上的位置,应注意什么?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确定距离。)
——怎样确定图上的距离?
(用1cm的线段表示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4.自主绘制出平面图上B市和C市的位置。
5.展示绘制的平面图,并说说制图步骤。
强调: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6.解决问题。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时)
7.归纳小结:
绘制平面图,标出物体位置,一般在确定观测点后,先确定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确定距离,用1cm表示一定的实际距离,再根据描述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课件展示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课件展示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作业: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2题,第4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的情境中,通过回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补充,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又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整节课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课时 位置与方向(二)
相对位置关系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观测点不同,对物体位置的描述则不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通过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学会了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课件出示例2的完全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和方向。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出示例2平面图。
北偏西30°是什么意思呢?请你在下面这幅图中画出这个方向。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要想确定B市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怎样表示距离呢?
图上的1cm表示什么意思?
在图上标出B市的具体位置。
2.根据例2的完成图补充填空:
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处。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km处。
C市在A市正北方向,距离A市300km处。
确定台风中心、B市和C市,都是以A市为观测点,再确定方向和距离。
3.引新,探究。
(1)提出问题:A市位于________的________方向,距离________km处。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汇报展示:
A市位于台风中心南偏东30°方向,距离600km处。
A市位于B市西偏北30°方向,距离200km处。
A市在C市正南方向,距离300km处。
3.对比发现,小结归纳:
——同一个物体,观测点不同时,对它位置的描述就不同。
——相对位置的两个物体,它们的方向刚好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课件展示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五第5题。
3.作业:第25页练习五,第6题,第7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各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学生在汇报如何画出“北偏西30°”的环节中,方法比较多样,能够灵活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但是没有学生意识到30°是一个特殊的角度、不仅可以使用量角器,借助三角板同样可以画出该角度。在这里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
第3课时 位置与方向(三)
第22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给出的路线,自己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描述和画简单的路线图,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
在描述路线过程中,会正确选择参照点,会根据参照点正确说出另一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的路线,自己画出路线图。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回顾前面的课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平面图上,通常表示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观测点不同,对物体位置的描述不同。相对位置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角度和距离相同。等等
这节课,我们将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路线图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出示主题图。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向上的箭头表示北方,那么下表示南方,左西,右东。)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想一想,在说台风移动路线时,都要说明什么?
分段描述,理解移动路径。
(1)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
生:把台风生成地作为参照点,发现台风向正西方向移动了540km。(PPT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km)
(2)师:到了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PPT课件演示:改变方向)。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呢?我们现在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了?
师:我们刚才描述台风第一次移动时是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的?我们发现两次移动,描述路径时,参照点是不一样的。
(3)师: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方向了,接下来是怎么变的呢?(PPT课件演示: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这次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PPT课件演示: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km,到达B市。)
师:最后又改变方向了,怎么移?(PPT课件演示:最后又改变方向了,向正西方向移动100km。)
3.完整描述移动路径。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径。
全班交流说一说,完成填空: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______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________方向移动了________km,到达A市。
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向________偏________30°方向移动了________km,到达B市……
4.小结:在描述台风移动路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PPT演示)。
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台风从生成地到达A市用了45小时,从A市到达B市用了5小时,你能算出台风移动的平均速度吗?
(540+600+200)÷(45+5)=26.8(千米/时)
6.绘制路线示意图(22页”做一做”)。
(1)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绘图思路。
(2)交流想法,确定绘图步骤:
确定起点,绘制方向标。
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确定距离,1cm表示的实际距离。
(3)绘图。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课件展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我向正南方向走50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m到公园。
讨论:要画这个示意图,首先得确定什么?
自己动手尝试画。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分析自己画的方法。重点解决:“向正南方向走50m到路口”以哪个点为参照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m到公园”以哪个点为参照点?
2.课件展示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8题。
3.课件展示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西偏北40°行驶3km后向西行驶4km,最后向南偏西30°行驶3km到达终点站。”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2)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①独立完成第(1)题,集体校对。
②第(2)题: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同桌交流,最后全部交流)。
作业:第27页练习五,第10题,第11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描述路线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描述和绘制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在绘制路线图时,学生对于观测点的改变,心里明白,但不知道当观测点变了,观察时就要站在观测点的位置,也就是要在观测点画出方向线,操作时不太清楚。因为学生此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另外,路线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如紧急疏散路线图、公交线路、公园路线图等,教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充分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