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2题,每道1.5分,共48分
1.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
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赢政统一全国
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2.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
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新唐书》载:“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
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种状况的主要影响在于().
A.威胁了中央集权售 B.分割了相权
C.使选官制度完善 D. 抵御了西方入侵
4.《宋名臣奏议》中说:“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
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
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由此可见枢密使()
A.仅备皇帝顾问 B.并非国家正式机构的官员
C.是监察官员 D. 是相权与皇权之 争的产物
5.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
任。“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 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
C. 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 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6.《明史》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这说明此时(
A.中书省仍是最高行政机构 B.已经废丞相权归六部
C.宰相的地位开始上升 D.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
7.昭徙在《啸亭杂录》中指出:“(清初)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这种状况()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皇权发展到顶峰
8,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
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9.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 方面,
他离不开官员:另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下列哪些属于皇帝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电”而采取的措施( )
①汉武帝设中朝②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③元朝设中书省 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黄宗藏说:“唐之所以亡, 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那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11.古代雅典10所陪审法庭,平均每所500名陪审员,以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后,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杜绝陪审员徇私枉法的可能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12.美国历史学家威康●麦克尼尔在谈及雅典的民主制时说:好公民必须是有闲暇的人,否则,他就不能出席法庭、公民会议和宗教节日等公共活动,也不能充分地将自已锻炼成为城邦的卫士。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
A.使公民拥有平等的实际权利 B.呈现出高涨的群体意识
C.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13.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刻有雅典政治家铁米斯托克里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确定这些陶片为14人刻写。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 )
A.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B.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C.是打击民主政敌的手段 D.臣民已上升为社会公民
14.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中 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15.《希腊城邦制度》载:“..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此种状况最早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召开公民大会 C.设立民众法庭 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16.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 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简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
A.“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法律的目的就是保护弱者
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17. 《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数最有学间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18.思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莫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D. 维护了西欧统治秩序
19.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科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20.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正说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
D. 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21.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 )
A.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的地位 D.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22.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启 D. 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2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4.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25.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 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26.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D.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D.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27.刘成等在《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里说:“从 18世纪70 -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英国出现了这样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以下说法不符合“保守主义的政治”的是( )
A.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B. 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与政权
C.贵族控制议会 D.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8.“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 1880 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
A.法国革命者的象征 B.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C.法兰西民族的象征 D.法国贵族的代表
29.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写道:“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足轻重的事....”.据此可知潘恩认为( )
A.美国从英国分离是无足轻重的时期 B.政治民主改革的意义远大于独立本身
C.独立后邦联政府建立具有世界意义 D.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对世界产生重大意义
30.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早产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空想性 B.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坚定性
C.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D.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1. 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含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 年巴黎公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g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
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2.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面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B.推进俄国民主进程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真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33小题20分,第34小题12分,第35题20分,共52分)
33.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 商品货市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祥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 已势在必行。
——米健 《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 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什二铜表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 《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 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一邢来顺 《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8 分)
(2)结合材料一、 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4分)
34.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希腊) 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
有使这里的血缘组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试从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探究主题, 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12 分) (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 罗马……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漫长的过程, 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一一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 一整套典章制...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皮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 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 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帽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伴,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更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3)依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应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答案 2020.8
1—5 ADADD 6-10 ABBBD 11-15 ACBDA
15- 20 DABDD 21-25AADDD 26-30 BBBBD 31-32CB
33 答案:
(1)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发 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
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 矛盾日益凸显 。(8 分)
(2)内容都涉及私法和公法两大类;都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都有助于限制专制;都对后世
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8 分)
(3)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 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内容上带有深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4 分)
34 解析
从材料一 中自然环境、经济结构、血缘关系等方面归纳,古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导
致多种经济形态并 存”,“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而中国发祥地是中原地区,“耕
细作型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可以看出材料论
述的是东西方不同社会、地理环境 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政治文明。
答案
示例:主题:中西方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
古代希腊雅 典确立了民主制度;东方的中国走向了君主专制的道路。主要原因在于古希
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
国则 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 到
破坏。
35(1) 背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6 分)
(2)特点:注重礼仪,忽视实务,流于形式;难成体系。(4 分)
成因: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4 分)
(3)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司法精神。(3 分)
对中国:强化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固化等级观念。(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