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创造宣言
语文统编版 九年级上
预习案
导学案
检测案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
20* 创 造 宣 言
预习案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创造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更具有伟大的意义。教育更需要处处、时时、人人的创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听听他胸中血液澎湃的声音,和气沉丹田发出来的《创造宣言》。
新知导入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做好字词积累。
2.本文属于驳论文,思考: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3.思考: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4.积累有关作者的教育名言,理解作者的教育情怀。
1.拼音汉字互写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懦夫(n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懒惰(d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bào)暴自弃
中(zhònɡ)伤 中(zhōnɡ)间
单调 (diào ) 调(tiáo)控
chóng
tǎng
jiān
nuò
dùn
dùn
(duò
huàn
qiáo
gài
暴
zhònɡ
zhōnɡ
tiáo
diào
预习反馈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yáo)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山穷水尽:山和水 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用来搪塞的话。
愚笨,不敏锐
喂养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
动有力
山和水 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用来搪塞的话
驳论文一般要先列现象或错误的观点,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者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因为是反驳别人的观点,所以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达到无懈可击。
列现象或错误的观点
论点
论据
论证
自己的观点
论证
3.相关知识复习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4.作家作品
教育思想
实践
生活即教育
社会
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5.写作背景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条河流入一条河流
(2)爱满天下。月+2月=1季度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天+6天=1周
(4)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8小时+16小时=1天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进制
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爱
一颗心
半根草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6.陶行知名言积累
导学案
1.学习驳论文“驳论+立论”的论证结构,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3.树立创造的理念,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生活,争做创造之人。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宣言?《创造宣言》是陶行知先生代表谁发出的宣言?
宣言: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陶行知先生代表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新路的教育界同仁。
一、整体把握
2.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发出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宣言,作者批驳了哪些错误的观点?
一是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二是因为当时有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
第一部分(①-④):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
第二部分(⑤—?):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4.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育者要创造真善
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从一点一滴做起
汗
血
热情
罗丹的话
创造宣言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板书设计
二、深入发现
1.反驳有力,一针见血
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的实质是什么?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论证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典型事例、名人名言)
实质:平凡单调论是懒惰者之遁词;年小论没借口;无能论是 ,绝望论是懦夫的幻想。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典型事例、名人名言
懒惰者之遁词
理由
懦夫的幻想
借口
“环境太平凡”都是强调:外部环境不具备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
外部环境不具备
主观因素不努力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反驳观点
反驳法
立观点
2.比喻说理,生动通俗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不能当创造的懦夫。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读读体会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排比说理,激情四射
(1)“有人说……不能创造”运用段排,强调错误观点更全面、透彻。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产生了……,产生了……产生了……。”运用句排,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气势磅礴。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运用词排,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铿锵有力。
(4)“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运用比排,在生动中洋溢着熊熊燃烧的热 。
段
句
词
比
全面、透彻
磅礴
铿锵有力
生动
对创造的热切呼唤
读读体会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4.对比反问,语言尖锐
在第8自然段中,用“哈哈大笑”和“哑口无言”形成对比。哈哈大笑”在文中体现了对方见到与自己观点形成反差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不以为然,而“哑口无言”则是表现看到自己的观点彻底被推翻以后产生的失败感,在两种神态的对比中显示了作者的驳论力量。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方式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这句话在语言平实中透着尖锐,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
对比
反问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课堂总结
检测案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塑(sù)像 中(zhōnɡ)伤 遁(xún)词 画龙点睛(jīnɡ)
B.曾参(shēn) 鲁钝(dùn) 懦(nuò)夫 自暴(bào)自弃
C.豢(huàn)养 遭(zāo)遇 灌溉(ɡài)山穷水尽(jìn)
D.懒惰(duò)烟囱(cōnɡ)繁殖(zhí)走投(tóu)无路
解析:A项中,“遁” 应读dùn
解析:A项中,“遁” 应读dùn
解析:A项中,“遁” 应读dùn
A
解析:A xún-dùn,kài-gài
2.下列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遁词( xún) 懦夫( nuò) 灌溉( kài)
B.中伤( zhòng) 玄奘(zànɡ)鲁钝(dùn)
C.豢养( huàn) 繁殖( zhí) 懒惰( duò)
D.倘若(tǎnɡ)樵夫( qiáo) 塑像(sù)
A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顿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B.我们岂可以自曝自弃啊!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C.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概,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
D.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A.跟-根;B.是-事;C.形-行
解析:A.鲁顿-鲁钝;B.自曝自弃-自暴自弃;C.灌概-灌溉
D
解析: C.褒贬误用
解析: B.大化作者意图;C.以次当主,以偏概全。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E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 ,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 .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 .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B E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读后能让他们觉得轻松愉快。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我们要认真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进步。
解析:A项中,应删去“之所以”;C项中,应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和“新出土的一大批”交换位置;D项中,应将“认真改正”和“随时发现”交换位置。
B
6.写出以下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道理论证)
(2)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比喻论证)
(3)但是遭遇八十-难的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