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 2课时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论语十二章》 2课时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6 09: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论语十二章》
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11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交流,了解有关《论语》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通过自学,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意思,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 能根据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感。
新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距我们两千多年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文化。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请大家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在小组或班级内交流。
一、导入
二、基础过关
根据课文有关注释,整理文学常识。关于《论语》和孔子,你一定还知道不少,请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属语录体。
儒家
孔子
弟子言行
二十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语录
孔子(前551―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称为“至圣”。

仲尼
《诗》《书》《礼》《乐》《易》《春秋》
至圣
1.知常识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ɡ)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n)不习乎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不逾(yú)矩 可以为(wéi)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dān)食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曲肱(ɡōnɡ)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2.读准音
在课文上给下面的加红字注音,然后准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lún
yuè
yùn
xǐnɡ
wèi
chuán
yòu

wéi
wǎnɡ
dài
dān
hào
ɡōnɡ

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3.析字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通译全文,把重要的注释注到课文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释
4.找成语
下列句中均有出自《论语》的成语,找出来在班级内进行交流,看和原文中的意思是否相同。
不亦乐乎原是喜悦之意,现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不亦乐乎
原是喜悦之意,现多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2)我们要养成三省吾身的习惯,努力完善自己。
三省吾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现多指有所成就。
(4)在知识的海洋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
从心所欲
指随自己心意办事。
(5)做学问应该反覆熟读,才能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现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那女人站在门口,两手叉腰,把邻居骂了个不亦乐乎。
(6)读书虽苦虽累,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
意思是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7)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眼里,世俗名利不过是富贵浮云罢了。
富贵浮云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8)我们要择善而从,学习别人的长处。
择善而从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9)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为不舍昼夜。
不舍昼夜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下列五句“论语”分别限课文中哪些章节所讲的意思相近?请思考后全班交流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三、探究闯关
1.找朋友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 各家《论语》 注疏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说以下两种解释,你支持哪种?并在小组内陈述理由。
2.辨词义
何晏、邢xínɡ昺bǐng《论语注疏》:
习——般人把习解为 “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杨树达(论语疏证》:
《为政》篇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树达按:学而时习,即温故也,温故能知断。
阅读下面几章(论语》,探究: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和他的关系如何?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3)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4)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6)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7)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8)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识人物
在《<论语>十二章》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 章(或哪一句)?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和同学们谈谈你对这一章(或这一句)论语的所思所感。
四、所思所惑
1.谈感触
在自主学习《< 论语〉十二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请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2.说困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断句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按一定规律来整理材料的意识。
3.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论语》言语的形式之美,体会《论语》内涵的博大精深》,激发阅读《论语》的兴趣。
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论语》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那里,能找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底色。有一个名叫程颐的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一、导入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者。——(北宋)程颐
好完今天这节课后,同学们就可以按程颐所说的对号入座了,老师希望大家还是那种读了之后还“全然无事者”。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个学习活动来打开《论语》的一扇小窗。
(一)活动一:加标点
二、课内学习活动
1.加标点
  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但是,读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停顿,这种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读。后人为了方便现在的读者学习古文,就加了标点。接下来,请大家合上课文,老师发给大家没有标点的几章《论语》,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标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说差异
  对照原文,看看你所加的标点和原文是否一致? 并说说你认为谁标的标点更合理?为什会么?
3.谈发现
  在加标点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方法?或者说你是根据《论语》语言的哪些特点来加标点的?
断句读方法归纳: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语意
语录体的特点
分析句式特点
(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
“之乎者也矣”等
语气词
  “单纯”在于形式上大量地采用了对话体,直截了当:
  “丰富”在于对话过程中的思维之美,形式之美、言语问答之美。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辩证式的思维。
“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反复式,是传记笔法,微言大义,几笔传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层层推进, 渐入佳境。
语言形式之美:单纯而丰富
对话
思维之美,形式之美、言语问答
辩证式的
反复
层层推进, 渐入佳境
4. 表演读
  明确句读之后,我们就要拿起书好好读读了。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的来。尽量摇头晃脑地读。
  先自由读,后齐读。
  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都是这样读《论语》的,读着读着,其义自现了:读着读着,下笔如有神了:读着读着,就修身养性了。
  排序方法归纳:
  根据内容排序,根据出处排序,根据说话者排序,根据首字音序排序。
(二)活动二:理章序
  本文节选的是《论语》的其中十二章。请大家关注一个细节, 编者在安排这十二章的前后顺序时,他的编排依据是什么?你还可以根据哪些依据来对这十二章《论语)重新进行排序?
  材料的整理编排是一门学问,目的是让原本凌乱的材料呈现得更加清晰,更加有序,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动脑筋。
内容
出处
说话者
首字音序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以“按照内容分类"的编排顺序起朗读十二章 (论语》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北宋程颐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 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确实,《论语》的丰富内涵使得它成为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宝典,现在不光咱中国人,全世界都掀起了《论语》热,孔子还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上节课,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论语〉十二章》之后的收获。如此博大精深的《论语),她不仅教育着我们怎样做人做事,它还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云:“赐子干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那么,今天,让我们也试着用《(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来给大家未来的孩子取名,并阐述取名的理由。
(三)活动三:起名字
  让我们用《<论语> 十二章》的内容帮他的三胞胎孩子取名吧。三胞胎名字之间要有关联性。
  名字示例:时习、习之、莫愠、有明、亦乐、日省、三省、忠\信、择善、改之、温故、知新、学思、思学、思齐、思贤……
  仅十二章《论语》, 我们便挖掘到了如此多的宝藏,那么,部共有四百九十 二章的《论语》,又该蕴藏着如何丰富的内涵呢?程颐还有一句话: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如果同学们能经常去翻翻《论语》.那么,读之愈久,一定会受益愈深。
  查出处:请以《论语》中找出以下这些名人名字的出处,并解说其寓意(男生负责左边,女生负责右边)
三、课外学习活动
数学军:陈省身
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的字:德邻
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
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字:润之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字:退之
我国著名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
唐朝诗人:张若虚
建筑学家:陈从周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
嫦娥一号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歌星影星:任贤齐、苏有朋
抗日将领:孙立人
国务院原副总理:王任重
明代文学家:于慎行
著名学者、散文家:张中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