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2课时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2课时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7: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3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顺序,概括故事内容。
2. 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高原前后变化的语句,
感受“奇迹”的震撼。
3. 勾画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形象,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新知导入
“牧羊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说他是“植树的牧羊人”?他为什么种树?种了多少年?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这是一篇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故事。
一、读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浏览课文,勾画出能够体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标志时间转换的词句,请用波浪线出。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
2. 再读课文。要求:默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圈点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精彩之处以及个人的疑难之处,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三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1913 年 6 月
初遇牧羊人
生活现状、挑种子、如何种树、家庭遭遇
光秃秃 稀稀拉拉
到处干旱 废墟 坍塌
1920 年
再见牧羊人
生活的变化
形成一片树林
1945 年 6 月
最后一次相见
年龄
生机勃勃 飘着香气
流水树林 男女女女
孩子笑声 乡村聚会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三次见面?能否将其中的一次省略?
纵观三次见面,历经 32 年,时间跨度大,说明老人种树有恒心有毅力,他的执着精神让人感动。
三次见面详略各有侧重,内容互为补充,特别是高原的变化对比明显,既有渐变也有巨变,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在情节的梳理中,让我们感受到高原前后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废墟、不毛之地到后来的长出了树,再到最后的“世外桃源”,这简直是一个奇迹。那这个奇迹的创造者身上有些品质呢?
三、感受人物形象
  任务:用“( )”标画出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并用“﹒”点出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分析人物性格,我们通常关注哪些方面的语句?
  人物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明确的评价植树的牧羊人用他的无私、毅力、坚持、一丝不苟,在这片荒原上种下了十万、百万颗种子,为当地的人们种下了健康与幸福,那他在你心里种下了什么呢?(谈谈牧羊人给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13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一丝不苟
毅力
无私
坚持
奇迹
荒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深入理解文本。理解小说拟题、描写、叙述角度的创意。
2. 通过“知然-知所以然”的探究活动,培养深入探究和创造性阅读的品质。
新知导入
上一节课,作者叙述了一个在荒原上创造奇迹,让绿洲、生机与活力重新回归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牧羊人的伟大创造、伟大情怀,我们的心也跟着葱茏一片!这个故事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世界!我们都可以成为“种植”的人,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课堂的奇迹,让我们的课堂也葱茏一片!
一、导入
《植树的牧羊人》,原名《种树的男人》 ,比较“植树的男人”和“植树的牧羊人”两个标题入手,思考为什么小说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二、为什么用“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用“植树的牧羊人”为题,不仅可以看到牧羊人生活变化的轨迹——牧羊啃草到植树造林,更可看到他精神世界的转变——由孤独无依到开朗乐观,在动态的对比中突出小人物,小力量因坚持与毅力所表现出来的大勇气、大情怀、大创造。
小说通常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但是《植树的牧羊人》通篇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我”与牧羊人的交流都是以转述的方式呈现。为什么不让人物进行直接对话?
三、为什么缺少人物直接对话
①生活的巨变使他选择独居,他不可能面对一个陌生人侃侃而谈。
②他“不爱说话”“沉默寡言”,但他的内心是善良的,甚至还有点热情。这从他给“我”水喝、留“我”住宿、在“我”一再追问下述说自己的遭遇等情节可见一斑。
③有利于表现他善良而不失热情,沉默寡言却能无私奉献,遭遇不幸而又坚强执着,内心纯净而不张扬的品质。
间接转述在这篇小说里比直接诉说更具感染力,更符合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小说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牧羊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为什么不以牧羊人的视角来写?
四、为什么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首先,“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牧羊人种树的事迹显得真实可信,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以“我”的视角来显示牧羊人的性格特征,以“我”三十多年对他的关注,体现出他种树的执着和坚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以牧羊人的视角来写,就凸显不出他默默奉献、毫不张扬的个性。
另外,“我”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去高原一次,才能感受到高原的巨变,才有那种沧海桑田的震撼感。由此,牧羊人的生活才具有如此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牧羊人每天种树,若用他的视角写,高原的变化就不太明显了。
作业布置
2.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爱心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种善”“种爱”“种知识”……
“种善”“种爱”“种知识”……
1.牧羊人用坚持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华丽转身,完成了只有上帝才能创造的奇迹。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从植树的牧羊人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牧羊人因“种树”找到了人生新的目标而获得新生,那么我们该“种”什么呢?
五、拓展升华,启迪思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