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5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史铁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 细读课文,从细节处体会母爱的艰辛和伟大。
史铁生,原籍河北,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北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休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新知导入
一、了解作者
我们今天学习作家史铁生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
大家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1.字词积累
2.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自读课文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暴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
沉寂:非常寂静。
侍弄(shì nòng):料理。
捶打(chuí ):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 恳求;乞求。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诀别(jué ):不再相见的离别。
烂漫:本文指颜色鲜艳而美丽。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喜出望外:遇上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tān huàn
tān huàn
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
非常寂静
shì nòng
chuí
qiáo 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恳求;乞求
xù xù dāo dāo
啰嗦,唠叨
jué
不再相见的离别
本文指颜色鲜艳而美丽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遇上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曾这样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你能体会作者双腿残废后的生活和心情吗?
三、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读“我”)
自由朗读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小组交流后,集体分享
双腿瘫瘓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3.演读下面两段话
读第一句话,抓关键词“突然、砸碎、猛地、摔向”,读出“我”的暴怒无常。
读第二句话,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读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突然
砸碎
猛地
摔向
暴怒无常
语言和动作
痛苦和绝望
1.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自己读读,标注轻重疾徐、抑扬顿挫
2.师生对读
师:当我暴怒无常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地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师:“不,我不去!”我很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动儿!”
生:母条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四、再读课文,走近“母亲”(读“母亲”)
(一)面对处在绝望中的“我”,母亲是怎样的呢?
母亲就悄情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补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说说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1. 读第一句话,需要关注“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等词语。注意比较重读与轻读之间的情感区别。
2.读第二句话,细细品味“抓”“扑”等动词、“好好儿活”反复的情感。
3.体会母亲的心情:母亲躲出去,再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很显然母亲偷偷地哭了:这时母亲面对捶打双腿不想活的“我, 却“忍住哭声说”。
悄悄地躲
偷偷地听
悄悄地进来
抓
扑
好好儿活
偷偷地哭了
助读资料一:
我那时的牌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心里也没有答案。
一史铁生 《我与地坛》
助读资料二:
她不是那种完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一史铁生
(二)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我们一起来朗诵诗歌
你一定是极度伤心的
你也许是有怒怨的
但
你没有怒吼
没有咆哮
没有悲天悯地时时哭号
你只是
默默地扛着
苦苦地熬着
你承载着多少生活的苦难
你背负着怎样的心灵酸楚
你经受着何等的病痛折磨
你坚忍
你包容
你敏感
你跋涉在艰难的命运中
如你艰难的呼吸
小结:母亲疼爱儿子,呵护儿子,想方设法地给绝望中的儿子以安慰;母亲深深深地理解着儿子,更以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内心加倍的痛苦,扛着命运的打击,给儿子以生的力量。
在那段日子里一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 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适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几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三)朗读第一小节,结合下面的文字,体会作者心中的母亲
助读资料三:
(四)再读第三小节,结合下面的文字,体会作者心中的母亲
母亲的苦,不仅仅要面对儿子,还要扛住病痛的折磨。
自读批注,小组交流后,班级分享,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四、诵读第一至三小节,加深理解
1.读出第一小节的激烈场面,第二小节情绪的陡然一落,第三小节略微轻松的变奏。
2.在朗读中体会母亲深深的痛苦、深沉的母爱以及母亲的无私与隐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结尾的内涵,反思生活,体悟生命的意义。
2. 探究本文独特的表现手法,体悟作者深挚的情谊。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儿子后来怎样了?
二、诵读结尾,理解主题(读“秋菊”)
思考: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作者对北海菊花的描写?
2联系前文,你对“好好儿活”有了怎样的体悟?
北海的菊花无论“谈雅”“高洁”, 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
怎样活?好好儿活!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无论遇到怎样的厄运, 都要话着,而且要好儿地活着,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精彩,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史铁生领悟到了母亲的期望,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的路。
助读资料四: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出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三、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总结本文的写法,独学-组内交流-班上分享。
四、改文演读,总结全课
活动一:
读第一小节,将“母亲”“她”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先闭着眼睛听,感受“冷静的叙述,细节性的描写中饱含深情”的魅力。齐读最后一小节体会。
活动二:
读第二、第四、第五小节,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推存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写出不少于600字的法后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