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
位置与坐标(二)
考点一
找规律
【方法点拨】通过图形的翻折、平移、旋转等变化,找出点的规律,求点的坐标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如图所示,把多块大小不同的30°直角三角板,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块三角板AOB的一条直角边与x轴重合且点A的坐标为(2,0),∠ABO=30°,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与第一块三角板的斜边AB垂直且交x轴于点B1,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与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垂直且交y轴于点B2,第四块三角板斜边B2B3与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垂直且交x轴于点B3,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点B2018的坐标为( )
A.(﹣2×()2018,0)
B.(0,﹣2×()2018)
C.(2×()2019,0)
D.(0,﹣2×()2019)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整数点,其顺序按图中“→”方向排列,如(1,0),(2,0),(2,1),(3,2),(3,1),(3,0)…根据这个规律探究可得,第200个点的坐标为
.
3.如图所示,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6次,点P依次落在点P1,P2,P3,…P2016的位置,点P2016的横坐标为
.
4.如图,等边三角形的顶点A(1,1)、B(3,1),规定把等边△ABC“先沿x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変换,如果这样连续经过2016次变换后,等边△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
.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3,0),B(0,4),则点B2018的坐标为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一个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一秒钟,它从原点运动到(0,1),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即(0,0)→(0,1)→(1,1)→(1,0)→…),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那么第100秒时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
考点二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方法点拨】分类讨论哪两条边相等,运用“两圆一线”的方法求点的坐标
1.如图,点A的坐标是(2,2),若点P在x轴上,且△APO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不可能是( )
A.(2,0)
B.(4,0)
C.(,0)
D.(3,0)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3),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
个.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20,0),(0,8),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以10为腰长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
.
4.如图,点A的坐标为(0,8),点B的坐标为(6,0),在x轴上确定一点P,使△PAB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则P点的坐标可以是
.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四边形ABCD是矩形,顶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7,0),(7,4),(﹣4,4),(﹣4,0),点E(5,0),点P在CB边上运动,使△OPE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有
个.
6.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M(2,0),与正比例函数
y的图象交于点A,过点A作AB垂直于x轴于点B.
(1)求k值;并计算y=kx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2)求交点A的坐标,计算AM的长;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三点P、A、M组成的三角形AMP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B(a,b),线段BA⊥y轴于A点,线段BC⊥x轴于C点,且(a+2)20.
(1)求A,C两点的坐标;
(2)若点D是BC的中点,点E的横坐标是﹣1,求E点坐标及△AEC的面积;
(3)请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得△ACP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P点坐标,不用书写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
位置与坐标(二)
考点一
找规律
【方法点拨】通过图形的翻折、平移、旋转等变化,找出点的规律,求点的坐标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如图所示,把多块大小不同的30°直角三角板,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块三角板AOB的一条直角边与x轴重合且点A的坐标为(2,0),∠ABO=30°,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与第一块三角板的斜边AB垂直且交x轴于点B1,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与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垂直且交y轴于点B2,第四块三角板斜边B2B3与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垂直且交x轴于点B3,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点B2018的坐标为( )
A.(﹣2×()2018,0)
B.(0,﹣2×()2018)
C.(2×()2019,0)
D.(0,﹣2×()2019)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象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变化规律:OB=2,OB1=2,OB2=2,……,从而可以推算出点B2018的坐标.
【解析】解:由题意可得,
∵OB=OA?tan60°=22,
∴B(0,2)
∵OB1=OB?tan60°=22,
∴B1(﹣2,0)
∵OB2=OB1?tan60°=2,
∴B2(0,﹣2)
∵OB3=OB2?tan60°=2,
∴B3(2,0)
……
∵2018=504×4+2
∴点B2018的坐标为(0,﹣2)
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规律型,选择题压轴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解直角三角形,特殊角三角函数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题目中坐标的变化规律,求出相应的点的坐标.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整数点,其顺序按图中“→”方向排列,如(1,0),(2,0),(2,1),(3,2),(3,1),(3,0)…根据这个规律探究可得,第200个点的坐标为 (20,9) .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每列的个数成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出第200个点为第20列的第10个,再由偶数列的点是由下往上排的,可求出第200个点的坐标(此处纵坐标为10﹣1).
【解析】解:观察图形,可知:每列的个数成等差数列.
∵1+2+3+…+19190,190+10=200,
∴第200个点为第20列的第10个.
由图中可以看出偶数列的点是由下往上排的,
∴第200个点的坐标为(20,9).
故答案为:(20,9).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点的坐标,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找出第200个点为第20列的倒数第10个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6次,点P依次落在点P1,P2,P3,…P2016的位置,点P2016的横坐标为 2015 .
【分析】本题可按题意分别求出P1,P2,P6…的横坐标,再总结出规律即可得出x2016的值.
【解析】解:根据规律
P1(1,1),P2(2,0)=P3,P4(3,1),
P5(5,1)P6(6,0)=P7,P8(7,1)…,
每4个一循环,可以判断P2016在504次循环后与P4一致,坐标应该是(2015,1),
∴P2016的横坐标x2016=2015.
故答案是:2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图形观察规律的能力,并根据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难度适中.
4.如图,等边三角形的顶点A(1,1)、B(3,1),规定把等边△ABC“先沿x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変换,如果这样连续经过2016次变换后,等边△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 (﹣2014,1) .
【分析】据轴对称判断出点C变换后在x轴上方,然后求出点C纵坐标,再根据平移的距离求出点C变换后的横坐标,最后写出即可.
【解析】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3﹣1=2,
∴点C到x轴的距离为1+21,
横坐标为2,
∴C(2,1),
第2016次变换后的三角形在x轴上方,
点C的纵坐标为1,
横坐标为2﹣2016×1=﹣2014,
所以,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2014,1),
故答案为:(﹣2014,1).
【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确定出连续2016次这样的变换得到三角形在x轴上方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3,0),B(0,4),则点B2018的坐标为 (12108,4) .
【分析】然后通过旋转发现,B、B2、B4…每偶数之间的B相差12个单位长度,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求得B2018的横坐标,进而可得点B2018的坐标.
【解析】解:∵点A(3,0),B(0,4),
∴OA=3,OB=4,
∴AB5,
∴OA+AB1+B1C2=3+5+4=12,
观察图象可知,点B2018的纵坐标为4,
∵2018÷2=1009,
∴点B2018的横坐标为1009×12=12108,
∴点B2018的坐标为(12108,4).
故答案为(12108,4).
【点睛】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规律型:点的坐标,解题的关键是循环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一个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一秒钟,它从原点运动到(0,1),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即(0,0)→(0,1)→(1,1)→(1,0)→…),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那么第100秒时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10,0) .
【分析】由题目中所给的质点运动的特点找出规律,到(2,0)用4秒,到(2,2)用6秒,到(0,2)用8秒,到(0,3)用9秒,到(3,3)用12秒,即可得出第100秒时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
【解析】解:质点运动的速度是每秒运动一个单位长度,(0,0)→(0,1)→(1,1)→(1,0)用的秒数分别是1秒,2秒,3秒,到(2,0)用4秒,到(2,2)用6秒,到(0,2)用8秒,到(0,3)用9秒,到(3,3)用12秒,到(4,0)用16秒,依此类推,到(10,0)用100秒.
故第100秒时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10,0).
故答案为:(10,0).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读懂题意,能够正确确定点运动的顺序,确定运动的距离,从而可以得到到达每个点所用的时间.
考点二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方法点拨】分类讨论哪两条边相等,运用“两圆一线”的方法求点的坐标
1.如图,点A的坐标是(2,2),若点P在x轴上,且△APO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不可能是( )
A.(2,0)
B.(4,0)
C.(,0)
D.(3,0)
【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A的长,再根据①AP=PO;②AO=AP;③AO=OP分别算出P点坐标即可.
【解析】解:点A的坐标是(2,2),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A=2,
①若AP=PO,可得:P(2,0),
②若AO=AP可得:P(4,0),
③若AO=OP,可得:P(2,0)或(﹣2,0),
∴P(2,0),(4,0),(﹣2,0),
故点P的坐标不可能是:(3,0).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再分情况讨论.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3),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 8 个.
【分析】建立网格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作出符合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位置,即可得解.
【解析】解:如图所示,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的点P共有8个.
故答案为:8.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作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更形象直观.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20,0),(0,8),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以10为腰长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 (6,8)或(4,8)或(16,8) .
【分析】分为三种情况①DP=OD=10,②OP=OD=10,③OP=DP=1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E,OE即可.
【解析】解:由题意,当△ODP是腰长为10的等腰三角形时,有三种情况:
(1)如答图①所示,PD=OD=10,点P在点D的左侧.
过点P作PE⊥x轴于点E,则PE=8.
在Rt△PDE中,由勾股定理得:DE6,
∴OE=OD﹣DE=10﹣6=4,
∴此时点P坐标为(4,8);
(2)如答图②所示,OP=OD=10.
过点P作PE⊥x轴于点E,则PE=4.
在Rt△POE中,由勾股定理得:OE6,
∴此时点P坐标为(6,8);
(3)如答图③所示,PD=OD=10,点P在点D的右侧.
过点P作PE⊥x轴于点E,则PE=8.
在Rt△PDE中,由勾股定理得:DE6,
∴OE=OD+DE=10+6=16,
∴此时点P坐标为(16,8).
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4,8)或(6,8)或(16,8).
故答案为:(6,8)或(4,8)或(16,8).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
4.如图,点A的坐标为(0,8),点B的坐标为(6,0),在x轴上确定一点P,使△PAB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则P点的坐标可以是 (,0)或(﹣6,0)或(16,0)或(﹣4,0) .
【分析】分以AB为底、AB为腰A为顶点、AB为腰B为顶点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解析】解:①以AB为底边时,
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点P1,
则P1A=P1B
设点P的坐标为(a,0)
则a2+82=(6﹣a)2
解得:a
∴P1(,0)
②当以AB为腰A为顶点时,
如图2,以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作圆,交x轴于点P2,
此时OB=OP2,
故p2的坐标为(﹣6,0)
③以AB为腰B为顶点时,如图3,以B为圆心以BA的长为半径作圆交x轴于点P3和P4,
此时BP3=BP4=AB=10,
∴点P3的坐标为(16,0),点P4的坐标为(﹣4,0)
故答案为:(,0)或(﹣6,0)或(16,0)或(﹣4,0)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能够分三种情况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四边形ABCD是矩形,顶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7,0),(7,4),(﹣4,4),(﹣4,0),点E(5,0),点P在CB边上运动,使△OPE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有 4 个.
【分析】分别以O、E为圆心,以OE的长为半径作圆与BC相交,再作OE的垂直平分线与CB相交,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
【解析】解:如图,使△OPE为等腰三角形的P点有:
(﹣3,4)(2,4)(2.5,4)(3,4)(8,4),
∵点(8,4)不在矩形ABCD的边BC上,
∴满足条件的点P有4个.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M(2,0),与正比例函数
y的图象交于点A,过点A作AB垂直于x轴于点B.
(1)求k值;并计算y=kx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2)求交点A的坐标,计算AM的长;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三点P、A、M组成的三角形AMP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把点M(2,0)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然后即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由,即可解得点A的坐标;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PA=PM时,②当AM=MP时,③当AP=AM时.
【解析】解:(1)∵一次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M(2,0),
∴2k0,
∴k,
∴yx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2;
(2)∵yx与正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A,
∴,
解得,
∴A(﹣2,3),
∵M(2,0),
∴AM5;
(3)假设存在P,设P(a,0),①当PA=PM时,P(,0);
②当AM=MP时,|a﹣2|=5,解得a=7或a=﹣3;
③当AP=AM时,(a+2)2+9=25,解得a=2或a=﹣6;
故存在P点坐标为:(,0)或(7,0)或(﹣3,0)或(﹣6,0).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知识,难度一般,关键是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B(a,b),线段BA⊥y轴于A点,线段BC⊥x轴于C点,且(a+2)20.
(1)求A,C两点的坐标;
(2)若点D是BC的中点,点E的横坐标是﹣1,求E点坐标及△AEC的面积;
(3)请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得△ACP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P点坐标,不用书写过程).
【分析】(1)根据非负性可求a,b的值,即可求点B,点A,点C的坐标;
(2)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求点D坐标,即可求OD解析式,将点E的横坐标代入,可求点E的坐标,根据三角形面积的和差关系,可求△AEC的面积;
(3)分AC=AP,AC=CP,CP=AP三种情况讨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点P的坐标.
【解析】解:(1)∵(a+2)20,
∴a=﹣2,b=4
∴点B(﹣2,4)
∵线段BA⊥y轴于A点,线段BC⊥x轴于C点,
∴点A(0,4),点C(﹣2,0)
(2)∵点B(﹣2,4),点C(﹣2,0),点D是BC的中点,
∴点D(﹣2,2)
∴直线DO的解析式为:y=﹣x
∵点E的横坐标是﹣1,
∴点E(﹣1,1)
∵S△AEC=S△ACO﹣S△COE﹣S△AEO,
∴S△AEC2×41
(3)∵点A(0,4),点C(﹣2,0)
∴AO=4,CO=2,
∵AC2
若AC=AP=2,且点A(0,4)
∴点P(0,4+2)或(0,4﹣2)
若AC=CP,且CO⊥AO,
∴AO=OP=4
∴点P(0,﹣4)
若AP=CP,如图,
在Rt△COP中,CP2=CO2+OP2,
∴AP2=4+(4﹣AP)2,
∴AP
∴OP
∴点P(0,)
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0,)或(0,4+2)或(0,4﹣2)或(0,﹣4).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中点公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勾股定理,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