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5 21:53:56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1.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3.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知识梳理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
创办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①_________、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了北洋西学堂(天津)、②___________(上海);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③___________
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④_____________
统一学制: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⑤____________逐渐发展起来
同文馆
南洋公学
京师大学堂
科举考试
新式教育
文化事业
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⑥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民国时期,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延安的《解放日报》都是著名报纸
杂志:上海的《东方杂志》、⑦___________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申报
陈独秀
新闻出版
文化事业
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⑧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商务印书馆
新闻出版
续表
文学艺术
文学:鲁迅的《⑨_____________》《阿Q正传》、郭沫若的《⑩__________》、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_____________》、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
美术:____________擅绘花鸟草虫,创作《群鼠图》《虾》等;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________________》等
狂人日记
女神
骆驼祥子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齐白石
愚公移山
文学艺术
音乐:聂耳创作《________________》(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毕业歌》等;冼星海创作《________________》
歌剧:《白毛女》影响很大
电影: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
《__________》;1931年,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______》;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续表
重点句子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标志是什么?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
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什么?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3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看图说史
1.《__________》
(局部)
愚公移山
2.《新青年》上发表
__________的《狂人日记》
鲁迅
3.《__________》剧照
定军山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等列为普通学,将高等算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这一措施(

A.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B.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C.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获得了农民阶级的支持
C
2.
“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变法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创办新式学堂
B.
派遣留学生
C.
废除科举制度
D.
建立新式海军
C
3.
1904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表所示。该表体现了当时中国(

A.
民主政治的进程
B.
新式教育的发展
C.
民族工业的崛起
D.
社会习俗的变化
B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动植物
理化
法制理财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3
4
10
180
4.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举办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
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C.
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
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D
5.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思想观念的解放
B.大众报业的发展
C.铁路交通的发达
D.轮船航运的繁荣
B
6.
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
商务印书馆
B.
中华书局
C.
开明书店
D.
生活书店
A
7.
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作品中反映抗日战争的有(

①《狂人日记》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雷雨》④《黄河大合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D
8.
201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地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诸参赛者皆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曲作者是(

A.
聂耳
B.
田汉
C.
冼星海
D.
齐白石
A
9.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随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下列属于这类文艺作品的是(

A.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B.
茅盾的《子夜》
C.
鲁迅的《狂人日记》
D.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A
10.
徐悲鸿以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1930年)和《愚公移山》(1940年)。这些画作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主要原因是(

A.
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术
B.
开辟了中国画技法的新时代
C.
以西洋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
D.
切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
二、综合题
11.
留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中西交流的密切,人们看到科举考试的狭隘之处,“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认为新式学堂教育才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开启民智的正途。“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力图通过变法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
材料三
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万人。200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高达70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
(1)针对材料一所述情况,清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开启民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更多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清政府试图通过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进行改革,遏止革命;留日学生在留学过程中更多受日本、欧美民主文化的影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从而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因此,留日学生走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是由多种历史因素促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人数增加。
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
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历程中,传教士力图通过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变革施加影响,
以便控制其方向。他们坚信,办好教会学校可以“使中国各种学校,见吾会所设之学校,
整齐完美,必能引起其奋发之心,或相与观摩以求则效,或力图完美以示振兴”,……兴办教会学校,主要是为了西方列强和教会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就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而言,教会学校的设立在
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
宗教神学课以外,教会学校一般都设有西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当广泛,完全超出了中国旧学只讲四书五经的狭隘范围。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学校打破了中国数千年来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知识传授系统的神秘性,学生在学校里不但可以学到一些西学知识,而且还可以进行有关的科学实验。教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到当时社会不易学到的新知识,
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通过万国通鉴、
富国策、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世界各国的状况,对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
——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分析,传教士对中国教育起了怎样的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设立教会学校,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中国数千年来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知识传授系统的神秘性,传播了先进的知识和西方文化。
(2)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关系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阅读
科举制度的废除历程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清政府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
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推行新式教育。此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因为科举制度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所以新式学校难以发展。1905年,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共30张PPT)
第七、第八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1905年
1931年
1946年
单元时间轴
1949年
1.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2.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______________,发动了全面内战。
3.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__________。
4.1947年夏,刘邓大军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___的序幕。
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
高频考点
中原解放区
陕北
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
5.三大战役(辽沈战役、_____________、平津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__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7.______________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淮海战役
张謇
辛亥革命
8.百日维新期间(1898年),清政府决定创办_______________;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京师大学堂
停止科举考试
单元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A.
广州
B.
瑞金
C.
西安
D.
重庆
D
2.
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近代重庆”一词,显示的信息可能有(

①《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
②日军占领上海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③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A
3.
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失败了?(

A.
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B.
全面内战爆发
C.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D.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B
4.
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蒋介石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材料中的第二个“长征”指的是(

A.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B.
工农革命军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5.
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
C.
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
重视发挥农民革命的作用
D
6.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句话主要提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A.
发生背景
B.
胜利原因
C.
发展历程
D.
历史意义
B
7.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1947年夏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刘邓大军挺大别山
C.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B
8.“为实现扭转全国战局的战略目标,迫使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队回援,刘邓大军在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决然南征。”此次“南征”(

A.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C
9.
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A.
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
C.
淞沪会战
D.
辽沈战役
A
10.
电影《大决战》共分三部,影片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战役。这“三次决定性的战役”的意义在于(

A.
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计划
C.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C
11.
一位老战士回忆
1949
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
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
解放沈阳
B.
解放南京
C.
解放北平
D.
解放徐州
B
12.
1922年,北京、上海的一些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他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C
13.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材料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C
14.
从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中日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
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
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B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A.
《大刀进行曲》
B.
《黄河大合唱》
C.
《游击队之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D
二、综合题
16.人民解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然而,对这场战争的思考并未停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了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
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材料一中的“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该文件起到什么作用?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材料二中“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个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哪个?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辽沈战役。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共34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知识梳理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①________________产生。状元实业家②__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③___________的法令
民族资本主义
张謇
发展实业
发展历程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④______________”。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⑤__________
遭受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⑥_________________的摧残
短暂的春天
面粉业
官僚资本主义
发展历程
续表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⑦__________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著名企业家: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轻工业
续表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⑧__________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商品
交通和通信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⑨__________;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⑩________”的称呼
意义:体现出__________的新风尚
握手礼
风俗习惯
先生
自由平等
续表
生活方式: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__________的趋向
崇洋逐新
特点: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重点句子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有哪些?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有创办大生纱厂并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张謇、经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
“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看图说史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
的__________纱厂
大生
2.__________创办的
福新面粉公司
荣氏兄弟
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__________
辫子
4.民国时期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与张謇的共同特点是(
)
A.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
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C.
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D.
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A
2.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B.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C.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C
3.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按其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产生
B.初步发展
C.黄金时代
D.衰落
C
4.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我国面粉产业于1914年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万担以上,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出超达到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卷土重来,我国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
)
①一战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的发展
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
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
④我国面粉的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5.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在一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荣宗敬忧愤而死。这说明(

A.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具有曲折性
B.
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越来越多
C.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到重创
D.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压迫
A
6.
1912年,民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说明(

A.
民国政府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B.
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C.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D.
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
D
7.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政府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应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
中西文化融合
B.
中国习俗完全西方化
C.
中国的天文学发展迅速
D.
汉语词汇丰富
A
8.
以下是20世纪初刊登在报纸上的两则征婚启事:一则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另一则曰“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思习,有从夫之美德”。这两则征婚启事反映了当时(

A.
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气息
B.
男子的择偶标准依然是三从四德
C.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D.
女性的地位已经超过男性
A
9.
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化是(
)
A.等级观念的消失
B.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D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544
9
11
0
0
0
1926
14
600
0
0
3
459
3
936
922
10.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社交场合中出现了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
婚姻自主意识
B.
崇洋逐新趋向
C.
民族风情特征
D.
自由平等风尚
D
二、综合题
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挣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从1895年开始创办大生纱厂。……他为了开发沿海滩地,围垦造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为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他于1905年创立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他用工厂的利润兴办社会公益机构……
材料二
根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四年间中国新创办的企业有62家,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小浪潮。主要企业如下表所示。
企业名称
创办者
地点
年份
合义和丝厂
楼景晖
浙江萧山
1895
苏纶纱厂
张之洞
江苏苏州
1895
源昌机器碾米厂
祝大椿
上海
1895
通益公纱厂
庞元济、丁丙等
浙江杭州
1897
材料三
1895年后,清政府的工商政策发生改变,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放松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华设厂,洋货在华大量倾销,造成农村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急剧破产。机织棉纱、洋布和其他商品需求量迅速上升。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1914—1918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所倡导的是哪一救国道路?
张謇。“实业救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中国于1895—1898年间出现“兴办实业的小浪潮”的原因。
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家庭手工业破产,劳动力增多(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利润的刺激(或: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工业于1914—1918年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素养提升
史料实证
长期以来,无锡盛产土制面粉。土制面粉不仅在无锡而且在江浙一带都颇为畅销。因此,当荣氏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为了不让机制面粉抢占土制面粉的市场,当地一些利益有关的豪绅便勾结社会上的恶势力联名诬告荣氏兄弟,诬称兴建保兴面粉厂破坏了当地风水,竭力阻止保兴面粉厂的兴建。无锡县知县也不分是非,令他们停建工厂。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荣氏兄弟毫不畏惧退缩,坚决
抗争到底。从县到府,从府到省,往返奔走,前后历时10个月,耗资800元,他们终于打赢官司,把保兴面粉厂建了起来。但是,保兴面粉厂生产出机制面粉后,原先阻挠办保兴面粉厂的地方士绅,为了维护土制面粉的销售市场,又对机制面粉大肆诋毁、中伤。他们胡说机制面粉没有营养,吃了不消化,不如土粉;机制面粉过白,有毒,食用不安全等。这致使保兴面粉厂面粉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短短十几天,仓库里就积压了几千袋面粉。面对困境,荣氏兄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方面,他们购进本地磨坊的土粉,
掺和在机制粉中销售,以使产品粉色和吃口接近土粉,并以低于土粉的价格销售;另一方面,他们又派人到一些面点、点心店去推销,赊销使用,不仅价格比土粉低,还相继在上海、苏州、天津、烟台等地设立批发处,扩大外销范围。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荣氏兄弟终于打开了面粉销路,使保兴面粉厂初步站稳了脚跟。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1)根据材料分析,荣氏集团的兴建经历了什么困难?
封建势力的阻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悟。
新事物的诞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困难。(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阅读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要判断该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交融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