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
设计人:曹丽娟 工作单位:荫营二中 导学时数:一课时
教师寄语: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学习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的主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3.铭记历史,正视现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和平的信心。
重点: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难点: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温故互查:
背景解读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1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4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 ) 悼念(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荒谬( ) 憧憬( ) 蜿蜒( )
2.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
荒谬:
憧憬:
缭绕不绝:
恍惚:
肃穆:
响彻云霄:
文学常识
聂华苓 ,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著有《 》、《桑青与桃红》、《 》、《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亲爱的爸爸妈妈》从文体上看属于( )。
二 、设问导读:
通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10个字)
三、自学检测: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 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现实”的内容, 并联系起来分析其作用。
2 .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3、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4.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5. 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恍惚(hū) 模糊(mú) 肃穆(mù) 纳粹(nà)
B.蜿蜒(wǎn) 残酷(ù) 屠杀(tú) 荒谬mlù
c.屹(yì)立 憧憬(jǐng) 石雕(diāo) 韵律(yùn)
D.笼罩(1ǒng) 融合(róng) 云霄(xiāo) 杀戮(l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纳粹 杀戮 荒谬 恍惚 B.屹立 残酷 蜿蜒 肃穆
C.缭绕 溶合 笼罩 赤裸 D.盟誓 憧憬 倾泻 仪式
3.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释义,并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A.流淌 B.发生 C.尽量发出 D.发展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
A.神情兴奋 B.神志不清 C.神态激动 D.颤抖
(3)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
A.向往 B.设计 c.猜测 D.害怕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2)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5.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们在( )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型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2)我 ( )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3)孩子们对未来的 ( ), 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
(4)回音在倾泻的雨中( )不绝。
(备选词:缭绕、向往、恍惚、缠绕、憧憬、蜿蜒、曲折)
6.填空。
①文章开头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是因为________,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这是因为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节开头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________,“美丽”指的是________,“真实”指的是________,“荒谬”又指的是________。
③文中第二节最末一段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________,“不能忘记”的原因是________。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①.文段第一段末尾一句话“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现实”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段中记述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文段的最末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延伸
1、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有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则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