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学习目标】
抓住《登高》的景物特征,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
通过诵读、分析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自测】
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探背景”“知常识”部分。
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通读全诗,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概括诗的大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自研自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意境是怎样的?
2.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3.“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4.尾联中“苦恨”是什么意思?“艰难”“潦倒”怎样理解?你认为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练自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此诗作于开元24年(736年),虽说诗人赴洛阳赶考落第,但仍不失青云之志,毅然出门远游,豪气盈胸,后有《壮游》一诗为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即为诗人第二次漫游到今山东境内时乍望东岳泰山而顿生狂放之慨。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③钟:赋予、集中。
④决:裂开。
⑤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请从景、情角度赏析本诗与《登高》的不同之处。
答案:
自学自测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悲伤、孤独、沉郁
自研自悟
1.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4.
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艰难、潦倒: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根本原因是: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自练自提
《登高》所写秋景凄冷肃杀、沉郁悲壮。
《望岳》中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登高》表达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