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古代诗歌三首(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
重点: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插图,初游建德江
师:看第1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否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说话内容相机导人: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宿建德江》这首诗的情景。(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二、字字落实,读通诗歌
(一)自由读
(二)准确读
“泊”在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念作bó。
“泊烟渚"的“渚”读zh?。
(三)有节奏地读。
师: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般是:
2/2/1或2/1/2。例如:“移舟/泊/烟渚”为2/1/2。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每行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然后交换读。
三、走进诗境,感悟情感
(一)许多古诗都有“诗眼”,它就像诗的“眼睛”,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愁”这是描写心情的词语)
(二)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经典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秋风、萧萧梧叶勾起了叶绍翁的思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倍思亲”是因为重阳登高)
可是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愁情呢?
(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三)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请想象-下诗中描绘的画面,运用曾经学过给古诗释义的方法,结合注释、插图、字典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四)你觉得写得最妙的字是哪几个?
低:“低”和“产”县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因为“野旷”,所以天空显得比树还要低。
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只有清澈平静的江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越发显得诗人的孤寂。
(五)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
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
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板书:孤独之愁、思乡之愁)
(六)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七)为什么愁?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
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漫游吴地时,借以此诗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八)此时此刻,只有月亮与诗人相近、相伴,想象一下,他会对月儿说什么呢?
四、观看插图,又上望湖楼
时光穿梭,空间挪移,我们又跟随苏轼来到杭州西湖边的望湖楼。
(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观察插图,猜-猜,
为什么它叫“望湖楼”?
因它傍湖而建,登临眺望,一湖胜景尽收眼底,所以叫望湖楼。
五、
认识诗人,
了解背景
(一)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相机认读生字“轼”:本意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所以是车字旁;形声字,声旁表声:其有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二)学生分享查阅的背景资料
北宋照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一。
六、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一)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二)师:既是望湖楼,诗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每一句都主要描写了一种景物,
,请用圆圈圈出来。(云、雨、风、水)
(三)小组合作,每组负责一句诗,
想象其中描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显得明丽清新。
雨:大雨激起的水花如跳动的白珠,飞溅人船。
风:忽然间狂风席地卷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水: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般澄澈平静。
(四)师:这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云是怎样的云?
(黑,但不是很多,未遮山)
雨是怎样的雨?
(白而大、杂乱无序)
风是怎样的风?
(卷地的狂风)
水是怎样的水?
(开阔而且平静)
(五)师:哪一一个字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怎样变化的?
“忽”:突出天色变化之快,并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从雨前,到雨来,再到刮风,最后天晴,诗人的描写从动到静。
七、再读诗歌,赏析写法
师: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学到哪些写法呢?
(一)角度多样。
师:对这些景物,诗人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的?
(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善用修辞
师: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
八、情感升华,朗读诗歌
(一)再读诗题,体会“醉”的含义:“醉”指喝醉了酒,此时,诗人更是陶醉在奇异的景象中。
(二)师:想象你就是诗人,此时站在望湖楼上欣赏着这一系列的变化。用你的朗读将诗人的心情表达出来吧!
板书设计
4古代诗歌三首
宿建德江
愁----孤独、
思乡
六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云翻、
雨泻、凤卷、水平
课时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宿建德江》中“()”
字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云与雨的颜色和动态。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三、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参考答案:一、愁
比喻
二、乌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大雨激起的水花犹如白珠,飞溅入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4.古代诗歌三首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上
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重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重点)
学习目标
你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古代诗歌?在你的印象里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预习
移船/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许多古诗都有“诗眼”,它就像诗的“眼睛”,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走进诗境,感悟情感
“愁”这是描写心情的词语。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
可是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愁情呢?
(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请想象-下诗中描绘的画面,运用曾经学过给古诗释义的方法,结合注释、插图、字典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因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作者简介
《宿建德江》是一首书写旅途之思的诗。
诗人孟浩然终生没有做官,青少年时代曾发奋读书,多次进长安谋求官职,想施展平生抱负,但都未实现。40岁那年,他又一次满怀希望地去长安考进士,仍然没有被录取。有一天,他应邀到好友王维家中玩,巧遇唐玄宗皇帝。王维把他推荐给皇上。玄宗让他当场献诗。孟浩然选择自己最好的诗句吟诵起来。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说自己没有才能,贤明的君主弃了我;身体不好,熟人也疏远了自己。不想得罪了玄宗,遭到怒斥并令他离京返乡。从此孟浩然求取功名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只好离开长安,南下吴越。这首诗正写于他的归途之中。
相关资料
宿建德江
住宿、留宿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移舟
泊
烟渚,日暮客愁新。
划动小船。
停泊,这里是停船靠岸。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舟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诗意: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移舟
泊
烟渚,日暮客愁新。
地点。
时间。
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思,暗示诗人求取功名失败的愁思和抑郁。
触景
生情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阔。
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诗意:
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
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借景
抒情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走进诗境,感悟情感
诗歌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要描写了月夜下,诗人舟泊暮宿时所见的景象。
“客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你觉得写得最妙的字是哪几个?
低:“低”和“产”县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因为“野旷”,所以天空显得比树还要低。
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只有清澈平静的江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越发显得诗人的孤寂。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
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
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乡之情
羁旅之愁
触景
生情
借景
抒情
结构梳理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续日暮添愁,然后写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只一个“愁”,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赏析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诗人在江中小舟看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居在外的孤独愁苦之情和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北风/卷地/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文学成就也都很高,人们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代表作有《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作者简介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一。
相关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盖。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诗意:
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动的水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密布的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水,形象写出了乌云的颜色之黑和覆盖范围之大;雨点比作珍珠,加上“乱”,表现了雨“大,猛、急”的特点。
相互映衬,画面色彩鲜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地面卷起的大风。
忽然,突然。
诗意: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忽”用得巧妙,既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又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这首诗的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你能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吗?
1.黑云遮天图;
2.大雨入船图;
3.风来雨走图;
4水天一色图。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云——翻墨——乌云滚滚
雨——跳珠——暴雨倾盆
风——卷地——风停雨住
水——如天——水天一色
骤雨来去
西湖醉人
结构梳理
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湖上急剧变化的景物,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赏析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盛夏时节,西湖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展现了西湖的奇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学到哪些写法呢?
(一)角度多样。(二)善用修辞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者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横斜突兀的树枝。
蝉儿不停地鸣叫。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惊鹊”和“鸣蝉”以动衬静,从听觉角度描写环境,衬托了乡村的幽静,也为下文写雨埋下了伏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丰年”?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青蛙说“丰年”。用了拟人的手法,侧面烘托出词人陶醉在丰收年景中的喜悦之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只显出几颗星星,山前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
概数,星星寥寥无几。
概数,雨量不大。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往日。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用茅草盖的旅舍。
同“现”,显现,出现。
惊喜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社林等景物。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七八个星
茅店社林
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
明月
惊鹊
蛙声
两三点雨
路转溪桥
结构梳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乡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
主旨归纳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三首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在描写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难点探究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1.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
3.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难点探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拓展提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古代诗歌三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重点、难点
重点: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来记忆诗句;借助图画,帮助想象,理解诗意,促进表达。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心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
学法: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了解作者,解析课题
(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人介绍,学生猜诗人名字:
1.号稼轩;2.南宋爱国词人;
3.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4.在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饶闲居。
答案:辛弃疾
(二)齐读课题,获取信息: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1.这是一首词。
2.词牌名:西江月。
3.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4.时间:夜。
5.地点:黄沙道中。
6.事情:行。
师:诗人夜行黄沙道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我们一起读一-读,
体会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确。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生齐读。师评价。
正音:“见”,同“现”,通假字,读“现”的音。
2.读出节奏。要把这首词读好,还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教师指名读,生齐读。
3.写字。鹊、蝉、稻: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左右结构,注意宽窄变化。
(二)读准节奏。
注意节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再读课文,读出画面
(一)默读,借助注释和插图,小组讨论交流:随着词人的脚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师: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
1.惊鹊鸣蝉。
画面: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捎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质疑:鹊为什么会惊?蝉为什么叫得这样欢?
预设:因为月亮刚升起来,十分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摇曳。蝉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有静,
独具韵味。
指导朗读:重读动词,读出动态美。
2.话说丰年。
画面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也在分享着这丰收的喜悦。
质疑:
(1)谁在说丰年?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教师同多媒体出示课件稻花图)
(农民、诗人、青蛙)
(2)想象与表演:
师:假如你是词人,看到这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对遇到的农民说什么呢?
(教师指名表演)
师:从刚才的表演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喜悦)
(3)引读
师: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男生读句子)
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吟道一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女生读句子)
(4)了解诗人。
师: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取的字号叫什么?
(稼轩)
师:稼是什么意思?
(种植庄稼)从他的字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关心什么人?
(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呢!
3.星天雨点。
画面: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质疑:真的是“七八个”“两三点”吗?星是怎样的星?雨是怎样的雨?
预设:“七八个”“两三点”是概数,表示数量少。“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一个“天外”,-一个“山前”,由远及近。
4.茅店社林。
画面: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质疑: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很突然呢?
预设: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悉,可因为沉浸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
竟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指导朗读:读好“忽”字读出沉醉与惊喜。
四、三读课文,提炼写法
(一)齐读全词。
(二)师生问答:
师:词人夜行黄沙道中,
师:看见了-----生:“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闻见了——生:“稻花香”;
师:听见了一生: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总结写法: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
五、类比诗词,寻找异同
(一)分组朗读三首诗词。
(二)它们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写景诗,融情于景。
异:表达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着重抒写一个
愁”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赞美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与沉浸在稻花香中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话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课时作业
一、默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下列句子,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教学反思
本课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三读,读出层次,读有所获。一读,学生通过自读,扫清生字障碍,做到读准字音;通过互读,找准停顿,读准节奏。二读,以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作为切入点,紧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不断推断、想象,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和画面的渲染,创设美好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模拟人物对话。这种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三读,类比诗词,找到异同,提炼写法,获得经验。
参考答案:
一、明月别校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