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2、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3、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议论文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探背景”“知常识“部分
2.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自研自悟】
1.
研读第一部分
(1)
在课本上整理重点字词
(2)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3)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
研读第二部分
(1)
整理第二段重点字词
(2)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
本段内容印证了第一段中的那句话?
【自练自提】
完成《非常学案》第八页和十二页相关题目。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在课本上整理三、四、五段字词。
【自研自悟】
1.
研读第二部分。
(1)
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3)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研读第三部分。
(1)第五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自练自提】
情景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完成《非常学案》活页
阅读和写作材料:
六国论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一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六国灭亡的历史进行过研讨,难道真的是六国不知抗争,“弊在赂秦”吗?真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吗?抑或“此乃天助秦耶?”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偏是让秦国来完成?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国确也结成过“合纵”,但不久即互相攻讦,以至秦不废一卒一矢而天下诸侯已困,何来“厚韩亲魏”呢?到头来面临的是强秦之威,只有出此“赂秦”下策,古人的论述虽给人以启发,但难免舍本逐末。
我认为,六国失败以至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任用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即没有认识到历史转变时期进行变革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人才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人才大量外流,削弱自己,壮大敌人。
纵观历史,春秋数百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秦国国君在天下广招贤士
,大力任用人才,由余、蹇叔、公孙支、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贤能之人对秦国的日益强盛起到的作用委实不可估量。假使不用商鞅的变法政策,怎能使秦国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又假使秦国不用范睢、张仪,怎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与此相反,六国对人才却是另有一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而并非秦国,楚国拥有最辽阔的国土,最强大的实力,最丰富的物产,但却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国的大夫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举贤荐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他不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击陷害,最后被放逐沅湘间,愤而投江自尽。
赵国也是实力不俗的一个国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但赵王不明是非,听信谗言,李牧终遭冤杀,正是六国对人才轻则怀疑、流放,重则施刑,杀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国迅速强盛。
六国人才济济,却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才华,只能远走异国他乡,以图一展宏图,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离魏的原因吗?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异士寒心,萌生“怀才不遇”之感?而秦国抓住时机,广招天下奇士,使咸阳人才云集,自然不足为奇了。
故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轻才,轻才以利秦,破灭之道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重温历史,不过是想从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和重用人才。
六国论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二
苏洵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洵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洵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的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三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
那么苏洵的六国论又是怎么说的呢?苏洵说“六国破亡,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他的理由是贿赂秦国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强大的依靠,还使“暴秦之欲无厌”,从而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我说非也非也,
这“六国破亡,弊在赂秦”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深一些,问一句“为什么六国要赂秦?”当年秦攻赵,说,信陵君和春申君帅军击退了秦军,但还有后话.后话是赵向秦求和,赵国割地.看,秦军已被击退,困乏不已,按常理来讲赵国即使无力追击秦军,最次也应该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赂秦,但赵国却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时之安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之势在当时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国灭亡不在于赂秦,而在于惧怕秦国之势.
秦以其势统一了天下,其实纵观当时之局,可得势者并非只有秦国.在当时可与秦较力者,还有齐、楚二国.此三国实力其实难分伯仲,只是秦国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在此,秦国的连横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国气势的作用.楚王因张仪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齐国的联盟,又经过与秦魏齐之战,使之锐气大减,即而灭亡,起因受苏秦谗言,广树外敌,连年征战,致使其国力削弱,孤立无援,结果导致齐国气势锐减.此后,秦国以其无以可敌之气势占尽天时,地利,从而一统天下.
由此,我们知道其实统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过于强大的军队,有的应该是气势.商汤凭七百里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号令诸侯.凭的是什么?是气势!秦国有强大的气势,而诸侯畏惧它的气势,这就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六国论答案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整体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四、五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自研自悟】
(1)重要词句:
兵不利(兵器)
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
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
率(全,都)赂秦耶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秦以(用
)攻取之外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百倍
固(本来)不在战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
暴(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看待)之不甚惜,举(全)以(把)予人
然后(这之后)得一夕安寝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奉之(代词,代土地)弥繁,侵之(代词,代赂秦的国家)愈急
至于(到了)颠覆(的地步),理(按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是这样)
以地事(事奉)秦
此言得(适宜,得当)之(上文说的道理)
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二课时
1.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