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分子热运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13.1《分子热运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27 21: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填空题:(每小格3分,共27分)
1.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模型结构,则分子间距离
最远的是???
,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
。(填“甲/乙/丙”)
2.
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
(选“引力”、
“斥力”);空气流动会形成风,这
(属于/不属于)扩散现象.
3.
用盐水腌蛋,过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说
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
,相比较而言煮茶叶蛋时,蛋很
快就会咸,这说明了该运动与
有关。
4.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楼里喷洒消毒液,
楼道里弥漫着消毒液味,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是???
???现象,
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现象会???
?
??(选“加快”或“减慢”)。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5.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
6.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7.下面古诗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
D.满架蔷薇一院香
8.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情境描写,下面摘
录的一部分语句都是描述我国大好河山的,其中能说明分子在永
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初春的果园鸟语花香
B.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
C.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
D.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
9.在公众场所,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会“被动吸烟”,因此公众
场所一般禁止吸烟。这是因为(??

A.一个人吸烟,其余人羡慕也跟着吸烟????
B.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在周围空间,空气中含有烟的分子,
并在不停地运动
C.烟雾分子保持静止,人自己主动吸入烟雾
D.被动吸烟是因为烟雾分子比较大,人容易吸入肺中
10.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A.磁铁能吸引铁钉??
B.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C.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D.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
11.如图将两个铅柱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
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
说明了(??
?)
A.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物体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D.物体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12.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
起来,其原因是(
)
A.
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B.
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
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
大,
分子间总的引力太小
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13.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
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
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B.
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
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C.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
D.
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
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综合能力题(每小格3分,共28分)
14.下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右图,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
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
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
???,观察液面的
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
说明?????????????
???

(2)图5闻到汽油味是??
????现象。
(3)图6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

,还说明??????????
??

(4)图7中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刚要离开水面时,
观察到???????
,说明了?????????????
???????????

15.如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
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
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
(2分)。铁分子之间有
间隙,铁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2分)
同步测试13.1《分子热运动》答案
1.


2.
引力
不属于
3.
扩散
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
4.
扩散
加快
5-9.
CDDAB
10-13.
AABA
14.(1)混合

分子之间有间隔
(2)扩散
(3)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分子间存在引力
15.
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存在斥力
解析:
5.解答本题应掌握:(1)固体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分子位置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分子间距略大,作用力小,分子位置不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
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
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6.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岩石的粉末是宏观的物质,不能用分子运动的理论来解释;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不能用用分子运动的理论来解释;
C、“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破裂处的分子间间隔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不能用分子运动的理论来解释;
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能用分子运动的理论来解释;
7.解答本题需掌握:(1)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一切物体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A.
绿树荫浓夏日长,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正确。
B.
楼台倒映入池塘,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正确。
C.
水晶帘动微风起,是由于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不正确。
D.
满架蔷薇一院香,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正确。
8.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直径很小,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
A.
初春的果园花香四溢,是芳香油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故A符合题意;
B.
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是空气的流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
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
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9.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则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也有害于他人的健康,因为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如CO、尼古丁、焦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构成这些有害物质的微粒会不断运动,从而造成他人被动吸烟,也就是常说的“二手烟”.
一个人在房间吸烟,由于烟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整个房间充满烟味。由题意可知,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10.根据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特性进行分析.磁铁能吸引铁钉,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A.
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是胶水中的分子和纸张中的分子间有引力;
B.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是因为铅丝地微粒间有引力;
C.
磁铁能吸引铁钉,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D.
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因为水银的微粒间有引力。
11.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分析,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CD错误,A正确。
12.分子间的作用力只有在分子间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体现出来,破碎的镜子玻璃对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分子能靠得很近,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所以很难使玻璃再靠分子引力重新结合起来。
13.解答本题应掌握:(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A.
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是由于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表现为相互的斥力,但固体分子间仍有间隙;
B.
两水银能自动结合,是因为水银分子在一定的距距范围内可以相互吸引,故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分子是在运动的,故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间,使总体积减小;
D.
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