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5课
1.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材料中的“会谈”指的是( C )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一大”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1945年10月13日”等信息可知C项正确;A项发生于1924年;B项发生于1927年;D项发生于1921年。
2.(2020·济宁)下表为1938~1947年国统区的物价指数变化表。导致表中物价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D )
年份
指数
1938
100.00
1940
403.10
1942
3
489.30
1944
243
902.50
1945
119
580.40
1946
226
186.12
1947
835
287
30
A.社会动荡影响商业贸易
B.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失去民心
C.战乱连绵破坏经济发展
D.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93~1947年国统区的物价指数不断提高,这主要和当时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动荡与商业贸易的关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心向背,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战乱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
3.(2020·德州)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解放军参战兵力与解放区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民众踊跃“支前”的原因是( B )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热烈欢迎
D.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境地
[解析] 据所学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土地,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故出现了“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局面,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结束,而材料只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不符,A项不全面;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境地是解放战争时期,但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4.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D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据材料“……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此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据所学可知,此战役是渡江战役,D项正确;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与题意不符,A、B、C三项错误。
5.(2018·江苏高考·1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C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6.(2020·北京朝阳)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攻势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B )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 据材料“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可知,材料反映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推翻了正统军事攻势的因素”及“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指导”,A项错误;“国民政府的腐败”与“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有关,但不符合材料“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C项错误;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不符,D项错误。
PAGE
-
1
-第八单元 第25课
1.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材料中的“会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一大”
2.(2020·济宁)下表为1938~1947年国统区的物价指数变化表。导致表中物价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
年份
指数
1938
100.00
1940
403.10
1942
3
489.30
1944
243
902.50
1945
119
580.40
1946
226
186.12
1947
835
287
30
A.社会动荡影响商业贸易
B.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失去民心
C.战乱连绵破坏经济发展
D.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3.(2020·德州)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解放军参战兵力与解放区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民众踊跃“支前”的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热烈欢迎
D.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境地
4.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2018·江苏高考·1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6.(2020·北京朝阳)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攻势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PAGE
-
1
-第八单元 第25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5]
一、素养达标
1.(2020·济南)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C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和平民主局面
D.拟出席“国民大会”
[解析] 据材料“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民主局面,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向国人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C项正确;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项与题意不符;D项违背史实。
2.(2020·北京西城)下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
( C )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
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
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主题的宣传单,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C项符合题意;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取得胜利,A项错误;迫害民主人士、官僚资本的掠夺与《向炮口要饭吃》等不符,B、D两项错误。
3.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战略决战是在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会师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在1936年,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A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
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解析]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所指的军事活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的战略意义在于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三大战役之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战略决战开始,C项错误,排除;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错误。
5.(2020·辽宁本溪)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就某一战役提出战略方针:“蒋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只一津浦线……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宿间铁路,隔断孙(元良)兵团会兵徐州之形势。”该军事行动为( D )
A.徐州会战
B.平津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蒋军重兵守徐州”“隔断孙(元良)兵团会兵徐州之形势”可知所述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故D项正确;徐州会战是抗战时期的一次会战,与材料无关,故A项不正确;平津战役与材料所给地区不符,故B项不正确;挺进大别山也与材料地点信息不符,故C项不正确。
6.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 )
A.战略决战节节胜利
B.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彻底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顺利渡江占领南京
[解析]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国民党败局已定,所以蒋介石会有这样的心态,A项正确。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B项错误;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项错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D项错误。
7.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旌旗南指“大江”边等字眼足以证明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就是要强渡长江,然后推翻国民政府,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B、C、D各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8.(2020·北京昌平)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 A )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
[解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根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故答案为A项;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是1947年,与材料要求时间不符,B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召开,C项错误;1949年国共两党北平和谈,D项错误。
9.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等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答案] (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2)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能力提升
10.(2018·北京高考·7)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D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析] D对:从漫画中“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信息并结合题干时间“1945年”可知,该漫画体现出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的期盼。A错: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且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不是国共联合进行的。B错:《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成果,不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错:表述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重庆谈判前就已建立。
11.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C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解析] 材料“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符合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价值,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结束于1949年1月,故B项错误;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是在1948年,故D项错误。
12.(2019·全国卷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B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两项排除。
13.《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D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解析] 题目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就是“解放”,再根据选项的情况,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到底是哪场战役。问题的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北京市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城的一景,因此可以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项。
14.(2020·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
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
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国民党失去民心: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伪国民大会召开和伪宪法颁布,专制独裁,丧失政治信誉。
②共产党赢得民心: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实现政治、经济翻身;在政治上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
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
PAGE
-
1
-第八单元 第25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5]
一、素养达标
1.(2020·济南)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和平民主局面
D.拟出席“国民大会”
2.(2020·北京西城)下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
( )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
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
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
3.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4.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
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5.(2020·辽宁本溪)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就某一战役提出战略方针:“蒋军重兵守徐州,其补给只一津浦线……陈(毅)邓(小平)主力似应力求截断徐宿间铁路,隔断孙(元良)兵团会兵徐州之形势。”该军事行动为( )
A.徐州会战
B.平津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6.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
A.战略决战节节胜利
B.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彻底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顺利渡江占领南京
7.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8.(2020·北京昌平)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 )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
9.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等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二、能力提升
10.(2018·北京高考·7)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11.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12.(2019·全国卷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13.《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14.(2020·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
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