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
??????
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1.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课件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沁园春
雪》介绍词相关知识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沁园春
雪》)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沁园春
长沙》,请大家自由朗诵两首词,说说从词这一角度来看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二.
从比较中复习并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
三、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②?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四.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魅力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②初读,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美感。
五、连接上下两阕的是诗人自己的活动,哪些词表明了这条线索?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忆、记
六、循着这条线索,请你解说这首词的大意,根据大意,请概括两阕的具体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景图
下阕抒情——抒发壮志凌云的革命豪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分析上下阕内容,归结全词。
一,齐声朗读全词,回答上阕相关问题
1.试把前三句连成完整的一句话。并和原词比较优劣。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作者赋予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明确
1、在寒秋时节作者独立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原词把词人一个人置身于广大的时空,景象开阔,气势宏伟。
2、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3、视角变化: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
写景顺序: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万山:山多
红遍:红之广
层林:错落
尽染:红得彻底
漫江:水漫溢出之状
碧透:绿得彻底又写水之清
争:气氛热烈,积极向上之状
击:抗争之态
翔:写鸟的用来写鱼,写出广阔自由,强而有力之状
竞:热爱生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之状
明确景物特点:景象开阔
色彩绚烂
富有生命力
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4、由景入情,生命的热烈绚烂让作者想到由谁来掌控,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并引出下文。
二、六人一组,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
1、开头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
2、同学少年是怎样一个群体?
?
3、上下阕的关系是什么?
老师明确: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过片”
2、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革命青年,他们青春正好,有担当,有魄力,有才干,敢斗争,有一颗深挚的爱国心。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革命的精英,是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3、一问一答浑然一体。
三、朗诵全词。归纳主题。
明确: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四.作业:
????背诵全文
课后习题
PAGE